错过微粉包衣技术便错过万亿制药市场 ——《微粉包衣技术及产品开发》


来源:中国粉体网   江岸

[导读]  7月23日-24日,在中国粉体网举办的“2020第二届全国医药粉体制备及物性表征技术高峰论坛”上,我们特意邀请到浙江大学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胡富强教授作《微粉包衣技术及产品开发》专题报告,带领大家一起探讨微粉包衣技术的发展和其在产品开发中的重要性。

中国粉体网讯  口服缓释和控释制剂是药物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多种口服缓控释制剂采用包衣膜技术控制药物释放以实现保护和功能拓展的目的。传统的湿法包衣技术(糖包衣、薄膜包衣)应用成熟,但包衣工艺复杂、副产物多,因而粉末包衣技术作为薄膜包衣的重要分支受到广泛关注。粉末包衣是指通过物理化学法或物理机械法对药物粉末、微丸及辅料进行包衣,其优点有:


制备缓控释制剂:选用具适宜理化性质的包衣材料,应用粉末包衣技术可轻易获得具所需释放行为的包衣药物。


药物粉末表面改性:制剂过程中由于药粉粒径较小,其润湿后极易黏附粘结进而影响制剂稳定性和药物释放与溶出。通过对药物粉末进行包衣处理,可以明显改善其流动性、润湿性和表面电性等,极大提高制剂效果。


改善口服制剂感官效果:绝大多数制剂中的活性成分对人类的嗅觉、味觉具有一定的刺激,通过包衣技术,可以很好的遮掩药物的不良气味与味道,改善制剂口服体验,从而改善患者对药物的接受度。然而,包衣片剂药物可能会因包衣膜的存在而使片剂在靶位崩解延迟,通过直接对原料药粉末或其微丸进行包衣,然后再完成制剂,既可以实现掩味,还能避免影响药片崩解,此外,还可减少因药物粒子粒径较大而产生的沙砾感。


提高药物及制剂稳定性:药物作为一种已知结构的化学物质,在贮存过程中可能会因环境以及外部物理或机械作用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性或降解,而通过对药物原粉或其颗粒进行适宜包衣,则可避免此类现象发生,并有效防止与其他药物或赋形剂的相互作用,提高药物及制剂的稳定性。


不同粉末包衣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各有利弊。采用物理化学法进行药物粉末包衣时,虽然对设备要求较低,但包衣过程中药物颗粒易聚集成团,所用有机溶剂挥发时易产生污染,且操作步骤繁琐,难以实现工业化生产。采用物理机械法包衣时,由于待包衣药物丸芯或原粉粒子粒径较小,比表面积较大,吸附能力较强,在包衣过程中极易出现“液体桥”粘连现象,从而会大大降低包衣效果。


在物理机械法粉末包衣技术中,喷雾干燥和喷雾冷凝这两种方法相较于气流悬浮包衣技术,生产成本明显较高,而干法包衣技术虽然规避有机溶剂蒸发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高耗能、操作时间冗长等缺点,但其应用现仍处于摸索阶段。


为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微粉包衣技术及产品开发,7月23日-24日,在中国粉体网举办的“2020第二届全国医药粉体制备及物性表征技术高峰论坛”上,我们特意邀请到浙江大学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胡富强教授作《微粉包衣技术及产品开发》专题报告,带领大家一起探讨微粉包衣技术的发展和其在产品开发中的重要性。


专家介绍




胡富强,教授,现任浙江大学药学院副院长、药物制剂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国颗粒学会生物颗粒委员会副主委,中国药学会药物制剂专业委员会副主委。长期从事药物制剂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作为负责人承担或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技项目20余项,所带领的团队获得新药证书5个,获国际国内授权专利30余项,发表科技论文100余篇,合作撰写国家标准5项,合作出版专著3本。

参考资料:徐晨,粉末包衣技术在药物制剂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推荐25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