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粉体网讯 矿物是在地壳中由于自然地质作用而天然形成的自然元素化合物(如石英、方解石、赤铁矿、黄铜矿等)或自然元素单质(如金刚石、石墨等),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矿物晶体是具有科研和观赏双重价值的珍奇资源,是大自然赐予的天然、独特、精美、珍贵而不可再生的艺术品。它们以奇特的晶形,千姿百态的造型,艳丽的色彩等特点受到人们的青睐。矿物晶体收藏在西方国家已有百余年历史,并在全世界流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间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已渐渐兴起矿物晶体知识普及、标本收藏的潮流。
日前,在南京召开的2018矿物与文化国际论坛上,国内外著名的矿物收藏家和鉴赏专家分享了矿物艺术鉴赏和文化收藏的价值与心得以及矿物晶体市场未来发展的愿景构想。
人文矿物被寄予厚望
近些年,“人文矿物”这一新概念被提出。业界认为,这是一个认知矿物历史的过程,即在历史渊源和文化基础上,为适应当前科学发展、社会进步和市场需求,应运而生的必然产物。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汝成认为,矿物是自然界的瑰宝,因其形貌、色泽、硬度、稀有度等因素而被欣赏、被雕琢、被收藏,也因为这种被欣赏被雕琢被收藏的过程,使宝石、玉石具有了更令人心向往之的文化内涵。
不可否认,矿物,尤其是宝玉石与艺术文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矿物融科学美、自然美于一体,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收藏价值、科研价值和商业价值。矿物本身就是艺术品,其本身蕴含着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文化。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蔡元峰先生研究,早在4000年前,世界各地发展起来的古代文明中就出现了精美的玛瑙饰品。如印度和古希腊人那时已经掌握了精湛的玛瑙雕刻技艺,雕刻的玛瑙挂件、吊坠儿、胸针和戒面,手工精巧,雕刻图案生动迷人。我国的玉器源远长流,已有七千年的辉煌。战国时期的《山海经》是世界上最早对矿物做系统描述的著作,所记载的73种无机物统称为矿物,实际上包含了岩石、玉石和化石,真正的矿物只有17种,可贵的是还列举了100多处产地,还把几十种矿物划分为金、石、玉、垩(土)四大类。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多次提到过各种矿物晶体、化石和陨石。他甚至科学地解释了化石的来源。这比欧洲要早四百余年。至少从宋代起,矿物晶体中的玛瑙、化石中的硅化木等已成为特定的赏玩对象,一直延续至今,几无中断。另外,矿物宝玉石天然具有名人文化艺术积淀。在古代,历代君王和贵族将矿物宝玉石作为权力和身份的象征,作为财富占有。如镶嵌较大的宝石戒面或配件的戒指、吊坠项链、胸针,帝王玉印及皇宫的宝玉石制品、用品等。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长,民间对矿物宝玉石的爱好和拥有越来越普遍,艺术价值的普及越来越广泛。全球范围的矿物宝玉石博物馆、博览会层出不穷,人们也寄望于以矿物宝玉石来促进经济发展、艺术交流、地质科普教育。
当前,倡导“人文矿物”这个新概念,是对矿物的双重属性和人文传统精神很好的继承与发扬,二者是一脉相承的。玉的外表温润而其性至刚至坚,阴阳协调,刚柔相济,是古人也是现代人人文理念最好的物质载体。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热爱自然,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正逐渐成为我们时代的新风尚。
矿物材料具有多种社会功能
我国素有“玉石王国”的美誉,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极广,蕴量丰富。昆仑-祁连山、东北-内蒙古、秦岭、天山-阿尔泰山、阴山、喜马拉雅山及东南沿海等地是我国宝玉石资源主要成矿带。最著名的是新疆和田玉、河南独山玉、辽宁岫玉和湖北绿松石,称为我国四大名玉。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各地发现的原始文化,如红山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都普遍发现数量不一的玉石和玉器。
在原始社会,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为了生存,人类开始使用粗陋的石器防御和捕猎野兽。从世界各地的考古发现来看,人类最初制造与利用的石料,均属于非金属矿产这一大类,如燧石、石灰岩、石英岩、砂岩、花岗岩等。因此,使用这种石器的时代叫做石器时代,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有直接利用矿物改造自然的显著特征。
中国矿业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赵腊平认为,从古至今,可以分别从人类使用与生活密切的能源资源与制作生产工具的原材料的进步和发展来划分矿业文明发展阶段。在早期,我国矿业文明最典型的是石器时代。他认为,研究矿业文明或矿物文化,石器时代后期在我国出现的玉石文化以及伴随着工业革命特别是地质学、矿物学而出现的矿物晶体文化,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比如,兴隆洼玉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是我国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玉器,将我国雕琢和使用玉器的历史上推至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创了我国史前时期雕琢和使用玉器之先河。1954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尹达先生首次提出了“红山文化”的命名,红山文化研究多年来已成为考古学界中的显学。鉴于距今5300~5000年左右,红山文化已正式形成,红山文化玉器的成就亦可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
而矿物晶体的另一种重要功能是为找矿提供重要的指征物。
瑞典的贝采利乌斯作了大量的矿物化学成分鉴定,采用了化学式,并据此进行了矿物分类。德国化学家米切利希提出了类质同象与同质多象概念,出现了矿物学研究的化学学派。
1912年德国学者劳厄成功地进行了晶体对X射线衍射的实验,从而使晶体结构的测定成为可能,并导致矿物学研究从宏观进入到微观的新阶段。大量矿物晶体结构被揭示,建立了以成分、结构为依据的矿物的晶体化学分类。
20世纪中期以来,固体物理、量子化学理论以及波谱、电子显微分析等微区、微量分析技术被引入,使矿物学获得了新进展,建立了矿物物理学。矿物原料和矿物材料得到更广泛的开发。矿物学、物理化学和地质作用的研究相结合的分支学科成因矿物学和找矿矿物学逐步形成,使矿物学在矿物资源的寻找与开发方面获得了更广泛的应用。
据中科院院士陈骏介绍,南京沦陷期间,日本人曾在栖霞山开采锰矿。1948年春天,谢家荣在日本人留下的废石堆里,无意中发现了一块含有黄绿色六角柱状结晶的标本,经鉴定为磷氯铅矿,后又发现与它共生的白铅矿。谢家荣断定这些是原生铅矿的次生氧化带矿物,在谢家荣的亲自部署下,1950年8月成功在100多米深处发现了原生的铅锌矿。他不愧为大师,富有科学预见,是栖霞山铅锌矿的发现者。
矿物收藏交易市场前景广阔
谈到国内矿物收藏与交易的发展历程,国际彩色宝石协会大中华区主席於晓晋介绍说,上世纪80年代,部分地质工作者在长沙人民路开店,借助行业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经营矿物晶体交易,大获成功。到了80年代末,有一些矿山的经营者(湖南耒阳、平江、郴州等地为主)去桂林瓦窑国际旅游工艺品市场开拓,将湖南和其他地区的矿物奇石运到该市场,销售也获得成功。广西矿晶资源丰富,拥有雄厚的科研基础,矿晶交易很早就走向欧美市场。1996年经湖南省工商局批准,由湖南省地矿局主办的我国第一个矿晶专业交易市场在长沙市南大路的省地矿局测试研究所院内正式开张。历经数年,逐步汇聚上百家矿物宝石商家和企业入驻,发展成为加工、陈列、展览和外贸服务一条龙的市场,成为中国矿物晶体集散地和贸易服务龙头。 在之后的行业共同推动下,中国矿物标本的销售推广开始走向国际。各地矿商和地矿博物馆专业人员在美国的图森、丹佛,德国慕尼黑,法国圣玛丽,日本东京的重要大型展会上,把中国的优质矿晶收藏品进一步推向世界。产自中国的矿物晶体成为国际市场交易和博物馆收藏的新宠,并且成为主导性的品种。
少有人关注,关于矿物的著作对于整个行业的推动作用力度非凡。
2001年初,德国著名的矿晶收藏研究者和矿商贝特赫尔德·奥腾斯受德国《LAPIS》杂志的资助,开始对中国矿山进行实地考察,系统收集整理矿物产地信息,并着手编写《中国矿物及产地》,2008年德文版正式出版,2013年出版中文版。该著作对行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矿晶收藏走向了科学化、国际化,提高了中国矿物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展会、展览、论坛为矿物在国际、国内开展交流提供了更直观更富效能的机会。
2006年11月,第一届中国观赏石协会矿物晶体高峰论坛及展览活动在北京召开;2008年5月,再次在北京矿业大学举办国际性的“迎奥运观赏石展会”,正式推出评奖活动;2011年11月底第二届中国观赏石协会矿物晶体高峰论坛及展览活动在湖南郴州举行。2007年10月首届上海国际矿物化石展在上海中福古玩城举办,至今已经举办了19届,成为我国矿物化石展览史上举办时间最久的展会。2013年,由国务院批准、原国土资源部和湖南省政府共同举办的中国(长沙)矿博会在湖南国际会展中心首次成功举办,起步即与国际同步,成为矿物化石宝石行业内国家级国际性大展,规模为亚洲第一、全球第三。同期举办有矿博会高峰论坛、国际有色宝石协会(ICA)年会和矿物博物馆年会等丰富多彩的国际性专业交流活动。从国际专业资源的整合、政府资源的调度、行业政策的研发到展览展务的开拓,长沙矿博会已经成为对标国际、走向国际和论道天下的标志性展会,三分天下的可喜远景初现。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国内爱好收藏和投资矿晶的人越来越多,中国市场对矿物晶体、特别是对国际性矿物精品的需求大增。中国藏家和采购商成为国际重大展会的主力买家,国际资源汇聚中国成为全球共识。
於晓晋表示,未来,国内矿物晶体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对博物馆和个人收藏影响巨大,要在矿物晶体的加工、检查、评估、教育、培训、保险、财产保理、文创等各个环节需要进行系列的艰巨的基础性筹备和完善工作,要对矿山开采和资源保护进行科学的关系平衡,国内外资源互通互融,主动对标国际发展起来的矿晶市场,助力中国矿晶市场发展为国际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社会经济效益俱佳的市场。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青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