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绵钛行业投资过快 隐藏风险不容忽视


来源:中华钛白粉网


    受国内外市场价格上涨及消费需求增长等因素影响,性能优良而被称为继钢铁、铝之后“第三金属”的海绵钛产业,近年在国内猛然掀起项目投资热潮。诸多资本涌入使在建产能已逼近全球总销量。虽然我国是世界钛资源大国,但盲目重复建设将引发资源浪费、恶性竞争、环境污染等诸多矛盾,并使我国成为世界钛金属的廉价输出国。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已掌握海绵钛全流程生产技术的国家之一。近两年来,国内规划将建的海绵钛生产项目就多达30多个,涉及山西、甘肃、辽宁、河南、四川、天津等十多个省(区、市),去年以来已投入并具备生产能力的也有7、8家企业,这些项目计划投资多则十几亿元,少的也达5亿元左右。2004年我国海绵钛产量不足5000吨,目前国内年需求量在2万吨以内,到2010年全国市场需求量也仅为3万吨。但目前规划、在建项目若全部投产,产量将超过10万吨,这相当于全球市场消费总量。如不加以控制,产品过剩积压、项目“胎死腹中”将是必然趋势。

     据了解,海绵钛生产流程长且工艺较为复杂,我国虽然是世界钛矿资源保有大国,但目前掀起的海绵钛产业重复投资热潮,仍将引发资源、环境和市场等多重风险。

    我国是世界上钛资源储量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目前已探明二氧化钛总储量达9亿多吨,居世界第一。储量虽高,但在当前科技条件限制下,我国适合经济开采的资源仅为1亿多吨,且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四川攀枝花及广西、云南等省区。攀枝花地区储量最大,但矿石成分复杂、伴生矿种多,开采难度很大,资源赋存条件好的地区资源已经开始枯竭。诸多项目上马势必造成资源争夺战,并加速优良矿山的资源枯竭速度。

     海绵钛是典型的高能耗、高污染工业,海绵钛全流程生产是一个完整工艺链,其中不仅需要使用剧毒气体氯气作为还原剂,而且还将产生诸多可再利用的“废弃物”,如生产中产生的四氯化硅就是生产半导体的主要材料之一,只有具备全流程工艺才有可能建立循环经济体系。但令人忧虑的是,目前在建项目中,仅个别企业拥有全流程工艺,不少企业项目建设“掐头去尾”直接上马还原蒸馏工序,这样虽能快出产品,但工艺链脱节,附加产品无法分解利用,将造成严重污染和资源浪费。

     重复建设还造成国内企业恶性竞争加剧,企业技术秘密及人才流失严重。由于全球技术封锁严密,我国海绵钛生产走的是自主创新的道路。上世纪80年代,遵义钛厂首次突破“5吨还原炉”生产技术;2001年“8吨还原炉”示范成功,为设备大型化打下基础;2006年底,成功开发了“12吨还原炉”生产技术,使我国海绵钛生产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前列。但近两年,国内的投资热潮使企业核心技术和人才频频流失。不正当市场竞争为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海绵钛产业盲目重复建设带来的种种现象已开始显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和遵义钛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些业内专家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采取相应宏观调控措施,不能再让海绵钛工业步电解铝、小水电等产业重复投资的后尘,不能使我国有限的钛矿资源在恶性竞争中损失耗费,不能使我国沦为国外廉价资源供应地。

     有关部门应尽快对金属钛产业制定统一发展规划,并抬高市场准入门槛。作为一种特殊的金属材料和战略性资源,钛矿应该作为国家保护性开发资源。但是,目前对于钛材生产,国家已制定了相关的生产许可制度,而海绵钛产业却没有,应从源头规范这一行业发展。

  此外,要打破项目建设中的地方保护主义。目前海绵钛项目遍地开花,争夺资源、争夺人才,但各地都将其视为优先发展产业。由于项目上马基本上是地方审批,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地方经济利益,根本不顾及市场整体需求,甚至为企业不正当竞争充当“护身符”,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银联信分析:

  一、世界海绵钛投资热潮出现

  国际钛市场在民航钛需求的引领下,石化、电力、海洋石油、舰船以及体育休闲等领域的钛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国际上新的钛需求增长点正在不断涌现,形成了一波新的国际钛市场“行情”。由此引发的全球海绵钛复产增产热已悄然而至。

  在国际海绵钛市场,包括美国、俄罗斯及日本在内的主要产钛大国纷纷扩大产能,并开始扩建海绵钛生产线。据统计,2006年世界海绵钛产量达到14万吨。

  2006年早些时候,ATI(Allegheny Tech-nologies Inc.)公司宣布,即将耗资3.25亿美元在美国犹他州新建一座海绵钛生产厂,工厂的设计产能为1.1万吨/年,建成之后,公司的海绵钛总产量将达到 1.8万吨/年。ATI还曾在之前宣布,将位于纽约州的海绵钛工厂产量提高到7300吨/年。

  二、我国海绵钛新上项目不断

  2004年初以来,国际海绵钛的价格从每公斤5.5美元起步,狂飙到2005年底25-30美元/公斤的高价位,并一直持续至今,而国内海绵钛的价格也维持在每吨20万元以上,价格上涨幅度较两年前超过了300%,甚至出现了罕见的有价无市。

  价格的飙升与有限的供给密切相关。截至2005年底,全球生产海绵钛的企业主要有8家,其中在中国的两家分别是遵义钛厂和抚顺钛厂,8家企业的总产能在10万吨左右,这些企业在钛产业的此轮复苏中可谓赚了个盆满钵满。

  高额的回报让其他企业“眼红”不已,于是新上马的海绵钛项目在各地涌现。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钛锆铪分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06年年底,我国海绵钛产能达到3万吨,其中,遵义钛业海绵钛的产能达到1.4万吨,辽宁抚顺钛业产能提高到5000吨。目前,我国共有36家企业涉足海绵钛的生产。据了解,这些企业都预留了发展空间,瞄准万吨规模建设。综合以上统计数据,3年后,我国海绵钛的产能将达到6万-8万吨。

  2006年底,我国海绵钛的年产能已达3万吨,预计到2007年底海绵钛的年产能会突破5万吨。2006年我国实际生产海绵钛1.8万吨,占世界总产量14.3%。

  随着海绵钛产能的大幅增长,带来的影响不可估量。首先显现的是价格的波动,2006年年底,海绵钛价格已经从每吨20万元一路下跌到16万元。其次,由于新上海绵钛项目都是采用半流程的海绵钛生产工艺,不可避免地造成成本增加和环保压力加大。突然放大的产能,并不能被增长的需求所消化,加剧了海绵钛市场的竞争。

  三、全球钛后市不容乐观

  2006年9月25—28日,国际钛协会在美国凤凰城召开年会,18个国家800多名代表参会。与会代表预测2005年—2010年全球钛材市场需求按3.4%增长;预测全球军工用钛仍将出现增长态势,持续时间延续到2015年,由目前20×106万磅增长达到50×106万磅。国际钛协会对海绵钛的价格预测是未来两年的市场仍是“欣欣向荣”的景象,价格会相对维持在较高的价位上,但不会出现2005年年初价格过于火爆的局面,或许还会出现稳中有降。 2005年12月—2007年,海绵钛市场价格可能回落到2004年中期的价位,回落的主要原因是产能的进一步扩大,但不会回落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水平。预计到2008年全球海绵钛产量将达到12万吨以上。

  四、中国钛行业存在缺陷,制约中国钛工业的发展

  中国钛行业内上下游企业间没有广泛的互相参股,也没有建立稳定的供货关系。因此,涨价和降价完全是市场机制在起作用。涨时,价格冲得很高;跌时,价格掉得最快、最狠。这对行业冲击很大。

  而国外海绵钛与钛加工材企业之间,或钛加工材企业与用户之间有广泛的互相参股关系,或是建立了稳定的供求关系,海绵钛厂所生产产品的80%至90%被锁定在这种关系中,因此海绵钛涨价或降价时,供需双方可以坐下来讨论价格,价格涨落的幅度就远小于中国国内的幅度。

  中国钛行业存在的上述缺陷,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国钛工业的发展。

  

推荐9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