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次循环/99.6%效率!干法预锂化助力高性能硅基全固态电池


来源:能源学人

[导读]  韩国大邱庆北科学技术院YongMinLee和电子与电信研究所JuYoungKim提出了一种新的预锂化方法,直接接触锂金属粉末,在干燥状态下对DDEs进行预锂化。

中国粉体网讯


【研究背景】


全固态电池(ASSBs)被认为是克服与锂离子电池相关的普遍问题(如安全性和能量密度)的有效解决方案,然而实现与传统LiBs性能相当或更优的ASSBs,必须解决多个关键问题,如提高固体电解质的离子/电子电导率、电化学稳定性窗口、优化电极设计、以及降低界面电阻等。围绕以上挑战,研究者提出了复合电极、扩散相关电极(DDEs)等方案,其中Gr/Si电极是高性能ASSBs的有希望的候选者,但是硅的高体积膨胀(400%)导致硅颗粒破裂、电极膨胀、SEI破坏、较低的CE和快速的容量衰减。预锂化是缓解Si相关问题的有效策略,而且DDEs具有简单的结构易于制造,因此将预锂化方法引入DDEs是可行的。


【成果简介】


鉴于此,韩国大邱庆北科学技术院YongMinLee和电子与电信研究所JuYoungKim提出了一种新的预锂化方法,直接接触锂金属粉末,在干燥状态下对DDEs进行预锂化。通过向电极中添加Li金属粉末,初始CEs通过补偿Li损失而得到改善,而且添加的Li金属颗粒作为额外的Li源来平衡循环期间负极恶化而导致的活性Li损失。利用电化学测试、XRD和SEM研究了ASSBs的锂化行为,并且验证了预锂化DDE在全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相关研究成果以“DryPre-Lithiation for Graphite-Silicon Diffusion-Dependent Electrode for All-Solid-State Battery”为题发表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


【核心内容】


图1为使用Li金属粉末干式预锂化扩散相关电极(PL-DDE)的制造过程,包括Gr/Si活性材料、聚合物粘合剂、有机溶剂和Li金属粉末的常规浆料混合,随后在550MPa和60℃下Li的涂覆和锂化。其中分别添加1、3和5wt%的Li金属粉末,表示为PL-DDE01、03和05。与其他预锂化策略(化学或电化学)相比,该方法简单且易于应用于商业电极制造工艺。锂化过程在干燥状态下进行,没有任何溶剂、气体或添加剂导致电极组分间副反应的额外过程。锂金属粉末均匀地分散在电极中,可以提高锂化的均匀性并防止由不同锂化状态引起的电极恶化(如图1b)。DDE利用颗粒间的离子扩散,锂离子可以在活性材料颗粒中持续移动,直到电极中的锂离子梯度完全消除,实现均匀的预锂化。



图1.(a)PL-DDE合成过程的示意图,(b)每个合成步骤中结构和锂化状态的变化。


如图2所示,研究了干燥状态下不同Li金属粉末质量的锂化行为。如图2a所示,压缩电极后,DDE的SEM图像显示出致密形态,其中活性材料颗粒紧密堆积,通过颗粒间离子扩散传输锂离子。如图2b-d所示,PL-DDEs的形貌略有不同,压制后立即发生石墨和硅的锂化,即来自锂金属粉末和邻近活性材料颗粒的锂离子迁移。在Li金属粉末的初始位置观察到空位,亮区是基于空位径向呈现的,这意味着锂化活性材料通过颗粒间离子扩散。随着Li金属粉末量的增加,表面上的前述较亮区域和空位变得更加明显。在完成Li预锂化后,如图2f对于PL-DDE01,由于活性材料的低锂化状态,锂化石墨和硅可以通过对比来区分。而在较高Li金属粉末的DDEs,观察到具有低对比度差异的SEM图像(如图2g、h)。如图2i-l所示为预锂化过程后放大的SEM图像,进一步说明了每个PL电极的详细结构变化,在PL-DDE03和PL-DDE05中,整个电极表面被浅灰色的锂化硅颗粒覆盖(如图2k、l)。此外,由于与石墨相比的高体积膨胀,空位几乎被锂化活性材料填充,尤其是硅(如图2f-h)。但PL-DDE05表面仍然存在孔隙,可能会阻碍锂离子在后续电化学反应中的扩散(如图2h)。如图2m、n为进一步揭示石墨和硅的锂化状态,在干式预锂化过程之前和之后的XRD图谱。如图2m所示,压缩前所有的DDEs都显示了石墨(002)在2θ=26.8°和c-Si(111)在2θ=28.6°。在预锂化后,在PL-DDE中检测到石墨锂化,对应于2θ=25.8°和2θ=24.1°(如图2n),表明锂化是从靠近锂金属粉末的石墨开始的,锂化石墨上的锂离子扩散到其它石墨颗粒中。但是仅通过在干燥条件下接触Li难以实现硅的更深锂化,可能是因为Li扩散速率相对较慢以及硅的电子传导率较低。



图2.每个DDE后的SEM:(a-d)压制后,(e-l)预锂化过程后。不同量Li金属粉末DDEs的XRD:(m)预锂化之前,(n)预锂化之后。


为了弄清楚预锂化和残余Li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在60℃下测试Gr/Si||Li半电池。如图3a,b显示了Gr/Si||Li半电池在第一个循环中的电压曲线,在DDE的电压曲线中,第一次充电的电压平台出现在0.3-0.8V,表示固体电解质分解导致不可逆的容量损失。随着PL-DDEs锂化程度的增加,电压平台显著降低,表明预锂化的活性材料和残余的Li补偿了活性锂的损失。PL-DDEs的首次放电容量仅达到3.38、3.30和2.76mAhcm-2,显著小于DDE的3.52mAhcm-2,归因于部分锂化行为。同时得益于预锂化,PL-DDEs的首次充电容量分别达到2.85、2.88和3.0mAhcm-2,而DDE(2.78mAhcm-2)遭受了巨大的容量损失。相比于Gr/Si电极的理论容量(621mAhg-1),PL-DDE05显示出602.1mAhg-1的比容量,表明预锂化策略可以实现ASSBs的高能量密度。如图3c为所有DDE的初始OCV和CEs,其中CEs随着OCV的降低而增加。此外,PL-DDE05表现出108.9%的CE,远远超过DDE的75.9%。如图3d所示,虽然PL-DDEs在0.1C下提供了较高的容量,但是由于电极中的空位,在高于0.5C的速率下容量相对降低。然而DDE的电池经过15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66.7%,而PL-DDE01表现出出显著增强的循环性能,15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85.2%。通过增加锂化状态进一步提高了循环稳定性,PL-DDE03经过15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86.0%,PL-DDE05在150次循环后显示出79.5%的容量保持率。PL-DDE的容量保持率的提高可能归因于Li金属粉末诱导的空位,这些空位可以缓解锂化/脱锂过程中的体积膨胀/收缩,有助于PL-DDEs的结构稳定性。基于以上测试结果,预锂化的Li金属粉末的最佳比例为3wt%。



图3.DDEs的Gr/Si||Li半电池:(a)面积容量的首次充放电曲线,(b)比容量的首次充放电曲线,(c)初始开路电压和CEs,(d)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曲线。


为了解释PL-DDE03性能的显著提高,通过监测OCV研究第一次循环后锂化状态的变化。如图4a为在第一次循环后12h内的OCV曲线,在电池完全充电后,DDE的OCV立即降到0.72V。而PL-DDE03的OCV最初降至0.66V,然后持续增加至0.70V,表明PL-DDE03内残余的Li被锂化成活性材料。在第一次循环后,如图4b、c所示,PL-DDE03的光学图像中仍能看到Li的闪亮颗粒,其可能参与随后的锂化反应。完全锂化后的XRD进一步证实了PL-DDE03中残余锂的作用,完全锂化的石墨和硅从C和c-Si到LiC6和Li15Si4的相变。然而DDE中石墨锂化相关的显示出弱的LiC12峰,表明石墨具有较低的锂化状态(如图4d)。此外,在DDE中没有Li15Si4的相位,表明基于扩散的锂离子传输不能利用所有的活性材料。相比之下,PL-DDE03完全锂化石墨形成LiC6(如图4e),其中Li的存在为活性材料提供了Li源,并在循环过程中诱导整个DDE的均匀锂化。



图4.(a)第一次循环后12h静止期的OCV曲线,(b、c)初始充放电循环后DDE和PL-DDE03的光学照片,(d、e)纯的DDEs和PL-DDE03在锂化前后的XRD图谱。


锂化状态与硅基电极的体积膨胀密切相关,因此对充电和放电过程后的电极进行SEM分析。如图5a、d所示,两个电极在原始状态下具有相似的厚度。如图5b所示,锂化后DDE显示出88%的巨大膨胀(~49μm),而PL-DDE03减轻了体积膨胀(~40μm,如图5e),归因于预锂化过程中的体积增加。此外,残余的Li金属粉末可以充当活性材料的额外结合点,抑制了活性材料的膨胀。如图5c、f所示,脱锂后两种DDEs均未观察到显著的体积变化,但是在锂化状态抑制了PL-DDEs体积膨胀,防止了对活性材料的损害,提高了循环性能。与DDE相比,PL-DDE03减轻了与电极体积膨胀相关的电极退化。如图5g总结了DDE和PL-DDE在循环过程中的锂化行为,PL-DDEs实现了均匀的锂化状态,具有高的活性材料利用率,改善了循环性能和CEs。而DDE呈现了不均匀锂化状态,过度的体积膨胀导致连续的容量损失。



图5.(a-c)DDE和(d-f)PL-DDE03在压制、锂化和去锂化后的横截面SEM,(g)DDE和PL-DDE03的锂化行为示意图。


基于以上结果,对LiCoO2||Gr/SiDDE全电池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如图6a为在0.1C下的第一次充放电循环,受益于预锂化效应,PL-DDE03显示出2.66mAhcm-2的面积容量,而DDE表现出相对较低的容量2.53mAhcm-2。此外,与DDE呈现73.3%的CE相比,PL-DDE表现出84.8%的CE,表明在全电池中的预锂化效应。如图6b为DDEs和PL-DDE03在第一次循环后的电化学阻抗谱,PL-DDE03表现更低的电阻,尤其是在中低频区域的电荷传输电阻,结果表明通过预锂化减轻的体积膨胀有效地缓解了电极结构的恶化,使PL-DDE03表现出更好的电荷转移性能。如图6c为全电池的倍率性能和容量保持率,PL-DDE03在0.2、0.3、0.5和1.0C下分别表现出93.0、83.9、72.8和57.2%的容量保持率,略低于DDE的95.0、86.9、77.4和62.5%的容量保持率。但在0.5C充放电循环测试中,DDE表现出快速的容量下降,并且在100次循环后仅有72.4%的容量保持率,而PL-DDE03在100次循环后具有88.1%的稳定容量保持率。



图6.(a)DDE和PL-DDE03全电池的第一次充放电曲线,(b)DDE和PL-DDE03电池在初始充放电循环后的EIS,(c)DDE和PL-DDE03电池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


【结论展望】


本文提出了一种干式预锂化方法,锂离子从锂金属粉末到活性材料的直接传输。不仅在首次循环而且在长循环中提供Li源,同时有助于提高CEs。此外,DDEs颗粒间扩散使得Li离子遍布整个活性材料,形成电极的均匀预锂化。由于这些优点,PL-DDE实现了3.0mAhcm-2的高面积容量和602.1mAhg-1的比容量,其均匀锂化状态和有效的Li利用最小化了体积膨胀,表现出优异的循环性能(200次循环后85.2%的保持率)和稳定的CE(99.6%)。PL-DDE与LCO全电池的稳定循环充分表明了其在ASSB应用中的兼容性和优越性,这些简单但有效的DDE设计,以实现ASSBs的高能量密度和稳定的循环性能。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文正)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推荐6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