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粉体网讯
李述汤:纳米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
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是1米的十亿分之一。纳米技术就是指在纳米尺寸上进行加工制造的技术,把东西做得很微小。纳米不是一个革命性的技术,而是一种技术进化,其领域基本涵盖了生产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比如说,电脑、手机、眼镜上的镀膜等等。
李述汤院士曾说到:不管是前沿科学还是新兴的产业领域,都是以纳米技术为基础的,因为它覆盖了人类的每一个领域,是未来战略性核心创新技术的基础。
从20世纪初至今,纳米这个“小身材”带来的“大领域”让无数科技精英投身其中。而李述汤始终走在这一领域的最前沿。
跨越十亿分之一米的传奇
李述汤院士长期从事纳米功能材料及器件、有机光电子材料及显示器件以及金刚石和相关超硬薄膜领域的研究,在上述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并获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其主要研究成果“金刚石及新型碳基材料的成核与生长”、“氧化物辅助合成一维半导体纳米材料及应用”和“高效光/电转换的新型有机光功能材料”先后荣获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成就奖(Humboldt Research Award)和香港裘槎基金会高级研究成就奖(Croucher Senior Research Fellowship),并三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2年唯一完成人,2005年第一完成人,2013年第二完成人)。200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2013年获苏州市创新创业市长奖。
在国际化学、物理、材料等领域的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100余篇,撰写专著9部,获美国专利20余项,论文被他人引用超过78,000次,H-index达到142。其中有7篇研究论文发表在著名的《科学》(美国)和《自然》(英国)期刊,另有数十篇学术论文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其研究成果在国际材料科学界占有重要地位。2014-2021年入选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原汤森路透公司(Thomson Reuters))发布的“全球高引用科学家名录”(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游子中国心,打造“梦之队”
李述汤的一生很富有传奇色彩。生于内地,长在香港,定居美国,半生游历后,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已经成为亚洲纳米界领军人物的李述汤毅然携团队回到内地,在苏州带起了一支国际前沿的纳米研究“梦之队”。
李述汤回忆,1983年他在苏州旅游了两三天,对苏州印象非常好,人间天堂深深地映入了脑海里,而且苏州2008年对纳米产业经济发展投资非常大。2008年,苏州大学校方带着纳米科学技术学院的规划图纸“三顾茅庐”邀请李述汤。彼时,李述汤也正在寻找适合其科研成果落地的城市。
就这样,在苏州大学,李述汤建立了大陆首个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并担任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院长。2010年,成立了国内首个纳米科学技术学院,聚焦纳米材料与技术,开展科研攻关和人才培养。
突破“卡脖子”技术,打造纳米人才摇篮
“当初我的目标,就是创建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高水平研究机构。”李述汤说,他的团队瞄准能源、生物医学、环境、通讯四个方面的国家需求,布局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碳/硅纳米材料与器件、纳米生物医学技术、结构化功能表面与界面、材料模拟与材料基因组五大研究方向。
他率领团队,攻克了有机发光材料和器件等领域的“卡脖子”关键技术并初步实现了自主产业化。他们研制出国内首条自主设计制造的OLED照明G2.5代量产线,填补了国内有机白光照明产线的空白;率先系统科学地将硅的纳米结构用于生物成像和疾病治疗……
2021年,软科排名显示苏州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位列全球第5,仅仅4年时间就比2017年全球第24提升了19位。
2022年,李述汤领衔的纳米材料科学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团队成员全部承担一线本科教学并担任本科生导师,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纳米专业人才,自主培养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
李述汤说,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是他的第三次创业结晶。目前,他正面向国家“双碳”布局和“大健康”战略,组织团队开展攻关,同时投身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助推“长三角”和“大湾区”在纳米科技领域强强联手。
参考资料:
南方都市报.专访李述汤院士:中国科技要引领世界,一定要把纳米科技做好
新华日报.中科院院士、苏州大学教授李述汤:从香港到内地,带出纳米“梦之队”
苏州新闻.香港↔苏州 追梦25年|中科院院士李述汤:归来心系创新力 万众同心谋鸿图
新华日报.李述汤:赤子心报国志,花甲之年重回内地创建纳米“梦之队”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黑金)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