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粉体网讯 “高熵”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的材料设计理论,目前已成为材料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其概念最初由高熵合金发展而来。2004 年中国台湾学者叶均蔚教授最先提出了高熵合金的概念,同年牛津大学的 Cantor 等也提出了多主元合金的概念,两者的工作均是将多种合金元素以( 近) 等原子比固溶到一起,形成单相的固溶体。随后,越来越多新的高熵合金被制备出来。与传统合金相比,高熵合金不仅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以及优异的力学性能( 尤其是低温韧性) ,部分还表现出卓越的电性能以及催化性能,有望应用于能源、环境领域。
高熵的概念在合金上被熟练运用后,人们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2015 年,当时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 Rost、Maria 和杜克大学的Curtarolo 等首先合作报道了一种岩盐结构的熵稳定氧化物陶瓷,即高熵陶瓷。随后,越来越多的高熵陶瓷,包括萤石结构、钙钛矿结构、尖晶石结构的高熵氧化物陶瓷以及硼化物、碳化物、氮化物、硅化物等非氧化物高熵陶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作为高熵材料,高熵陶瓷具备了四大效应,即热力学的高熵效应、 结构的晶格畸变效应、 动力学的迟滞扩散效应、 性能上的“鸡尾酒”效应其中,在结构上的晶格畸变效应方面,高熵材料中的组成元素原子都是随机分布在晶格上,所以相比普通材料中的晶格畸变,高熵材料的各种畸变、滑移、位错会更多,众所周知,滑移位错能力是影响陶瓷韧性的一大关键因素,成分复杂的高熵陶瓷为此赋予了更多的可能性。
近日,清华大学万春磊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Ultra-dense dislocations stabilized in high entropy oxide ceramics”的研究成果。
团队报告了隐藏在高熵氧化物陶瓷中的通用微观结构特征。发现超高密度位错(~109 mm-2) 存在在高熵氧化物陶瓷中。这些位错在热力学上是稳定的,因为构型熵增益可以补偿由氧化物陶瓷中刚性离子/共价键引起的大应变。我们进一步证明了随着成分复杂性的增加,熵增益甚至可以进一步调整位错的密度,提高陶瓷韧性。应该提到的是,位错总是出现在简单和高熵金属间化合物中,例如硼化物和碳化物,但这些材料包含金属键以适应位错的应变,显示出与氧化物陶瓷不同的情况.同时,我们表明超致密位错通过与裂纹的相互作用显示出额外的增韧效应。高熵氧化物陶瓷中位错的应变场可以通过使用多价阳离子来扩大,这可以提高偏转和裂纹桥接的机会,从而大大提高机械韧性。这项工作提供了一种在氧化物陶瓷中建立超高密度位错的可控方法,并具有潜在的技术应用,例如热障涂层、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光伏、铁电体、电介质和热电体。
各种结构的高熵氧化物中超致密位错的高分辨率观察
参考来源:
[1]顾俊峰等.高熵陶瓷材料研究进展
[2]材料学网、Nature Communications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山川)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