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粉体网讯 作为锂电池产业的“最后一公里”,电池的拆解和回收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6.6万辆和136.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5%和10.9%。2021年1-5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已达95万辆,同比增长2.2倍。与之相应,动力电池装机量持续快速增长。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累计63.6GWh,2021年1-5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累计已达41.4GWh,同比上升223.9%。随之而来的是,首批电池迎来了“退役潮”。
绿色更新,做好退役电池梯次利用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支撑了锂电池回收市场快速扩容;‘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也需要为绿色电力全方位配置储能电池。”有业界人士表示,如果不以技术手段进行拆解回收,不仅会对环境造成压力,电池中的锂、铜、铝、钴等金属依赖自然界开发也不可持续。
社会发展需要绿色出行,也要绿色更新。有专业人士预测,预计到2025年,中国动力锂电池退役量超过73万吨,其中70%可梯次利用,市场规模超过200亿元。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在退役之后,既可以拆解成模组或电芯,形成小型电池用于低速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太阳能路灯等产品,也可以将多个完整的电池包并在一起,为风、光电等场景储能,其中,后者曾被视为解决新能源汽车电池退役问题的最佳方案。
通常情况下,从汽车上报废下来的磷酸铁锂电池一般会被梯次利用,而三元锂电池由于在被进行各方面检测时危险成分较高,通常直接投入再生利用。宁德时代的一项实验数据显示,将1吨磷酸铁锂通过梯次利用,可获得3万元左右的收益,而直接回收原材料只能获得1万元左右的收益;1吨三元锂电池通过梯次利用可获得8万元的收益,直接拆解只能获得约4万元收益。从收益来说,动力电池回收企业也更愿意选择梯次利用。
动力电池企业为中心,建立有效的回收机制
“退役”电池复杂性高,不同的动力电池内外部结构设计、模组连接方式和工艺技术各不相同,仅外形就有方形、圆柱形、软包等多种形状。这直接导致了后期的拆解工作无法规模化作业,增加了拆解难度与人力成本。动力电池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不妨按照“谁生产、谁回收”的原则,确保动力电池退役不成为社会负担,不带来安全风险隐患,不造成新的污染。
首先,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可以建立专门的回收利用和销毁子公司,专门负责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销毁等。此举有效拉长产业链,更有利于企业电池销售。当然,如果汽车生产企业想建立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公司,也是可以的,且可塑性更强,可操作的余地更大。
其二,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可以与社会资本合作,由社会资本投资设立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企业,专门负责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和销毁等。前提是,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必须与回收利用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确保所生产的动力电池能够及时、有效、完整地回收利用和销毁,不能流到市场上,更不能成为一般垃圾出现在城乡各个角落。在此基础上,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可以将电池的电源管理系统信息提供给合作企业,以降低合作企业重新检测电池寿命和健康情况等方面的成本。
再者,建立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销毁等资质认定机制。一般企业不能随便回收动力电池,尤其不能随便将动力电池回收后改头换面再销售出去,而只能由具有资质的企业和机构负责,确保动力电池不违规回流到市场,避免给社会带来安全隐患,避免损害消费者利益。动力电池回收,除了发挥4S店的作用外,也可以委托有资质的汽车维修企业、电动车销售企业等负责,但都必须遵循只回收、不再售的原则,而是统一销售给专业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销毁企业。
充分利用溯源平台,动力电池“身份证”追溯畅通
目前,国家溯源平台共收录包括新能源乘用车、客车、专用车等在内的560余万辆车辆信息数据,配套各类电池总量超过890万包,电池超过280亿瓦时。涉及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290余家,电池企业180余家。
全生命周期追溯系统的建立,意味着每辆车的电池都有它自己的“身份证”。2018年版《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提出需建立动力电池溯源信息管理系统、编码技术标准及相关信息共享机制。如何破解在现实中由于缺乏强制性政策,企业在上报数据时存在信息严重滞后、不完整和追溯困难,车主自主处理电池等问题,是有效启用溯源平台的前提。
完善电池回收利用的国家标准体系
截至2020年底,我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已发布5项车用电池回收利用的国家标准,基本形成了标准体系框架。此外,动力电池的回收监管政策、梯次行业相关标准、行业监管体系也在完善之中。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出台的标准大多为推荐性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约束力不足、缺乏上位法等问题。
加快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除了建立相应监督与立法,保证使用完毕的电池能够回到生产厂家或者回收企业。同时,未来仍有三方面工作需要继续完善:一要加强宣传,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二要制定政策,补贴或者奖励积极参与电池回收利用的企业,同时打击不合规的回收;三是加快企业的智能化设备改造,提高电池回收利用效率,通过规模效益降低回收成本,提高企业的议价能力,为企业的正常运营提供有效保障,由此从根本上解决成本高、利润低的行业难题,引导电池回收利用进一步规范。
小结:
破解回收难题,需多方合力、多措并举,才能形成电池回收新格局。职能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规定,让回收有规可依。企业应更好地顺应行业发展新要求,在电池回收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高校最新科研成果,培养优质人才,加快全行业升级步伐,促进电池回收产业成为一片新的商业“蓝海”。社会要强化宣传,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告知消费者退役动力电池可能产生的安全风险,普及电池回收的正确方法。
参考来源:
安徽日报:合力破解动力电池回收难题
中华工业商报:动力电池不妨“谁生产谁回收”
人民网:解锁锂电池回收蓝海:明晰产业门槛资质 增强技术和运营能力
维科网锂电:2025年退役动力电池将达78万吨,回收急需好办法!
光明日报:首批新能源汽车电池面临“退役”:回收利用不简单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青黎)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