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钻”磨出产业“蓝海”


来源:河南日报

[导读]  位于郑洛新自创区内的这家企业,被业内称为“三磨所”。走进这里,你会感受到,它“磨”出来的不仅是金刚石等超硬材料的制造技术、各种精密磨具,以及配套的磨削工艺,还有刻在骨子里的三种气质。

中国粉体网讯  一张唱片般的12英寸硅片,经过“硅片减薄砂轮”抛光加工,表面光滑如镜;刻有集成电路的硅片,在高速旋转的“硅片划片刀”精准划过后,被切割成一块块芯片……抛光后的硅片表面,粗糙度小于0.2纳米;划片刀的刃口厚度,仅有一根头发丝直径的1/10。完成这样极其精密的“切、磨、抛”工艺,离不开高端超硬材料制品的支撑。


“针对我国芯片产业高效精密加工的重大需求,我们经过十余年攻关,成功研发出了全系的芯片加工超硬材料磨具,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目前已经实现了进口替代。”7月20日,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王伟涛告诉记者。

位于郑洛新自创区内的这家企业,被业内称为“三磨所”。走进这里,你会感受到,它“磨”出来的不仅是金刚石等超硬材料的制造技术、各种精密磨具,以及配套的磨削工艺,还有刻在骨子里的三种气质。

这里崇尚的,是自主创新的勇气。“上世纪60年代初,国民经济发展对超硬材料的需求极为迫切。为了打破西方国家对人造金刚石生产技术的封锁,当时的机械工业部将主攻金刚石合成工艺试验的任务交给了三磨所。”忆往昔奋斗岁月,当年的研发课题组成员之一、白发苍苍的已退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光祖依然心潮澎湃。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老一辈科研人员于1963年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为了弥补人造金刚石在加工黑铁金属上的不足,1966年又成功合成我国第一颗立方氮化硼。以这两大突破为源头,三磨所引领我国超硬材料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

如今,中国超硬材料年产量达200多亿克拉,占世界总产量的95%以上。

这里坚守的,是专啃“硬骨头”的担当。

超硬材料被誉为“工业的牙齿”。作为我国磨料磨具行业唯一的综合性研究机构,自1999年转制以来,三磨所将“行业助推器”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为国内众多制造业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提供了“精良装备”。

为某高端品牌汽车发动机、动力总成“磨”出的高精度凸轮轴、曲轴等配件,符合国际汽车行业最严苛的标准;为某知名品牌家用空调“磨”出的压缩机专用部件,能效比更高,寿命更长……

从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到汽车、工具、家用电器,再到光伏、LED,针对各行业领域不断涌现的升级发展需求,三磨所研发出一系列“高、精、尖、专”的超硬材料制品,不断填补行业空白,全方位带动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这里激励的,是不断探索“蓝海”的志向。

走进三磨所的国家超硬材料及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超硬材料磨具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功能金刚石材料创新中心,跟科研人员聊天,你会发现,在他们眼里,金刚石等超硬材料已不再局限于“工具”的范畴。他们紧盯国际科研前沿,进入了金刚石“功能化”研究的新天地。

“如果高品级大单晶金刚石技术实现突破,用金刚石材料制作的芯片,能否成为研发新型高性能计算机的重要支撑?”

“通过研发金刚石掺杂的环保材料,可以高效降解有害物,将污水直接处理成符合环保国标的清洁水,也许可以因此破解生物制药行业的污水处理国际性难题?”

“开发同为碳基构成的金刚石超硬材料,替代金属做成心脏起搏器、骨关节置换部件,不仅可以彻底克服人体对金属材料产生的排异反应,而且极其坚固耐用,这是否能成为医疗产业一个新的突破口?”

三磨所的科研人员,正在努力把这一个个“问号”,变成创新发展的“句号”和“叹号”。

基于金刚石优异的光、电、热和化学性能的研发,目前大多还处于理论研究和实验室探索中,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奇思妙想”将占据创新研发的制高点,拓展出新的产业发展空间,为整个超硬材料行业乃至国家制造业,开辟出一片片广袤而富饶的“蓝海”。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平安)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推荐7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