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粉体网讯 赵阳升是太原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教授,原位改性流体化采矿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2019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院士的选任是对我和我的团队过去工作的肯定,同时也是我承担更大责任的起点。我要把时间留给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一心一意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
专注采矿工程,创新引领方向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公布新增院士名单,赵阳升赫然在列。关于他的介绍是这样描述的:赵阳升创立了原位改性流体化采矿理论体系,创建了破裂、溶解、热解为主体的相应技术体系,已在全国许多煤矿、盐矿应用,即将应用于油页岩、干热岩地热工业开发,为下一代资源能源开采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贡献。
原位改性流体化采矿?“这个概念是多个院士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后最终确定下来的。”赵阳升说,自己研究的是全新领域,没有先例可以学习借鉴,又会对采矿工程学科发展和技术突破将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对概念的界定必须慎之又慎“。
“20世纪90年代,在一本杂志里看到了干热岩地热资源的相关内容,给我启发特别大。这样的资源说不定将来会成为人类永恒的能源,或成为重大的接替能源。”1999年受聘成为中国矿业大学的“长江学者”后,赵阳升想着“要开拓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赵阳升在实验室(左二)
于是,他盯上了干热岩地热开采。2005年,他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高温岩体地热开采基础研究,建立了高温岩体地热开采的变形—渗流—传热的耦合理论,提出了断层模式的干热岩地热开采新方法和一系列利用地质体原始组构及构造建造干热岩地热开采的人工储留层的理论。
求学期间定“方向”坚持向“地”要资源
1955年,赵阳升出生于太原市阳曲县泥屯镇的一个农民家庭。虽然并非书香门第,但是父亲特别重视子女的教育,经常带他拜访老师,学习新知识。直到现在,赵阳升仍然保持了定期去探望老师的习惯,和老师们聊聊课题进展、科研感悟,从老师身上汲取营养。
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赵阳升被山西矿业学院(现太原理工大学)工程力学专业录取,后被送往太原重型机械学院(现太原科技大学)数学力学专业委托培养。
求学路上,赵阳升并非成绩最好的,也不是最聪明的,为什么能通往科学界的最高殿堂?“可能是我在对未来的规划方面比较早慧。”赵阳升说。1979年,《力学与实践》创刊。钱学森在创刊号提出:力学的生命力在于创造性,力学要向“天”“地”“生”发展。
人物简介
赵阳升,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基金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2年获山西矿业学院工程力学专业学士学位、1986年获阜新矿业学院采矿工程硕士学位、1992年获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已培养博士三十余名,获教育部全国百篇优博指导教师奖。
研究领域:原位改性流体化采矿,具体包括:多孔介质多场耦合作用、盐类矿床水溶开采、油页岩/煤层气/低变质煤等的原位注热开采、奥灰水突水预测与带压开采、低渗透煤层瓦斯水力割缝卸压开采等。
科研成果:第1排名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436篇,其中SCI收录65篇、EI收录205篇,被引11000余次,授权发明专利44项。
参考来源
光明日报、科学网、太原理工大学网站、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