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研究人员合作研发新电极 使锂离子电池阳极硅含量达到92%


来源:盖世汽车

[导读]  据报道,中国浙江农林大学(Zhejiang A&F University)、华中科技大学(HUST)与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一组研究人员为锂离子电池研发了一种无粘结剂、灵活、独立的电极,其中的硅含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92%。

中国粉体网讯  据报道,中国浙江农林大学(Zhejiang A&F University)、华中科技大学(HUST)与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一组研究人员为锂离子电池研发了一种无粘结剂、灵活、独立的电极,其中的硅含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92%。


 此种结构使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比容量达到了超高的2700 mAh g?1,具备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300次循环后,比容量大于2000 mAh g?1,硅含量仍高达85%。而且实际商业水平容量达5.58 mAh cm?2。


 为了满足下一代移动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等关键应用的需求,研发重量更轻、容量更大、使用寿命更长的锂离子电池(LIB)被认为是重要的战略。而在理论上,硅的比容量达3579 mAh g?1 (Li15Si4),是非常有前景的阳极材料,可用于下一代锂离子电池中,因而受到广泛关注。


 不过,由于在运行时硅的体积变化较大(>300%),而且导电性差,极大地限制了电极的稳定性和动力学过程。事实上,为了保持电极的稳定性,电池行业不得不在商用电池阳极中使用相对较少的硅(质量<15%)。硅含量如此之低,严重削弱了硅材料用于电极时的容量优势。 


在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种基于纤维素的拓补微漩涡结构,使电极中的硅含量达到了92%,这是前所未有的记录,而且整个电极都无需粘结剂,研究人员还研究了该电极作为灵活、无粘结剂且独立的阳极,用于锂离子电池中。 


在该硅CNT(碳纳米管)碳微漩涡(Si@CNT/C-microscroll)设计中,碳涂层硅纳米颗粒被固定在导电碳纳米管上,随后被放置在纤维素碳辊中,碳辊中有足够的空隙让硅体积膨胀,因而能够让高反应活性的硅得以均匀分散。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初末)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推荐11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