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致敬|金属材料领域内的大师


来源:中国粉体网   黑金

[导读]  致敬金属材料领域内的大师。

中国粉体网讯


师昌绪


师昌绪——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18年生于河北省徐水县(现保定市徐水区)。1941年考入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系。1952年在美国欧特丹大学获冶金学博士学位。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3年,积极参与争取回国的斗争。1955年回国。1957年,被任命为高温合金研究组的负责人,兼任合金钢研究室主任。1982年创办并兼任中科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所长。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0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5年被评为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2014年11月10日,师昌绪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岁。


主要从事航空用、民用高温合金研究开发,同时,他在新型高合金钢方面也同样进行了大量研究开发工作。师昌绪院士是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发展了中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领导开发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他对国家科技政策的制订及科技机构的设置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倡导并参与主持了中国工程院的建立,多次主持全国材料领域发展规划,为中国的材料科学作出巨大贡献。


黄培云


黄培云——徒步抗战出清华,漂洋过海求学问。开山建校铸师魂,粉末冶金奠基人。


 


黄培云(1917-2012),福建人,金属材料及粉末冶金专家,中国粉末冶金学科奠基人。在95年人生历程中,黄培云总结他参与完成了“两件大事”其一,参与中南矿冶学院创建。其二,创立我国粉末冶金学科。


作为我国粉末冶金学科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黄培云创立粉末压制理论和烧结理论,成功研制多种用于核、航天、航空、电子等领域的粉末冶金材料,提出了非规则溶液活度系数的计算、模型、三元参数计算、三元系相图的方法及模型和多级快速凝固制取非晶、准晶和微晶金属粉末理论。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乙种分离膜制造技术”获1986年国家发明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专著两部,被誉为“中国粉末冶金之父”。


周廉


周廉——超导材料及工程技术领域的重要开拓者之一,推动了中国高温超导材料的实用化进程,为中国稀有金属材料在航空、航天、化工、核电及国防军工等方面的应用做出了重大贡献。


 


周廉是超导和稀有金属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钛材料界的一面旗帜。在他多年的科研和工作中,为了中国超导材料问鼎世界,始终致力于超导和钛等稀有金属材料加工制造技术及应用开发研究工作,以及钛及钛合金、材料加工和制备技术、生物工程材料等多个领域,特别是在低温铌钛超导材料Nb3Sn、高温YBCO超导材料、Bi系超导材料和二硼化镁新型超导材料性能研究方面创造了三次世界最高纪录。


胡壮麒


胡壮麒——著名的金属材料专家、中科院金属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

 


胡壮麒院士(1929年-2016年)长期从事高温合金、定向结晶、单晶合金、金属间化合物和亚稳材料的研制及其它新材料和新工艺的研究,发展了一系列性能优异的新材料,为我国科技和国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研制成功中国第一个一级空心涡轮叶片材料及民航机长寿命叶片材料;研制成功抗热腐蚀定向结晶叶片、定向结晶钴基合金叶片及特种微晶粉末;研制成功中国直升机用第一个增压器。他致力于研究平衡凝固和在约束条件下的定向凝固及快速凝固理论,在溶质的非平衡再分配和相析出规律,快速凝固的热流及溶质捕获等领域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


李依依


李依依——冶金与金属材料科学家,中国低温及核结构材料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57年从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系毕业后进入辽宁本溪钢铁厂工作;1983年受聘为国际深冷材料学会理事;1990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至1998年);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6年获得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技终身成就奖。李依依一直从事材料的研究和制备,特种合金制备工艺与计算机模拟,以及精密管材基地工作。早年在相图、高锰奥氏体钢和F-Mn合金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1982年以来,建立了6种强度级别的抗氢钢及合金系列,为我国低温高压、抗氢脆合金的研究做出贡献。提出并致力于发展可视化铸锻技术,为我国铸钢支承辊、大型船用曲轴曲拐等大型关键铸锻件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伯云


黄伯云——粉末冶金专家,“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的发明人,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


 

黄伯云是我国材料科学领域的战略科学家,长期致力于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在航空制动材料、高温金属间化合物和特种功能材料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他率领团队历时20年研制出的“高性能碳/碳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有能力生产碳/碳复合材料飞机刹车片的四个国家之一。也正是这项技术,在2005年荣获了已连续空缺6年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徐祖耀


徐祖耀——我国马氏体相变研究奠基人之一,著名的材料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祖耀(1921-2017)率先在我国开展纳米材料相变的研究,是我国研究开发形状记忆材料的先驱者,也是材料热力学研究和教材建设的倡导人和执行者,在相变热力学、马氏体和贝氏体相变等领域作出了卓越的学术贡献。倡导先进高强度钢的研究,提出淬火-分配-回火(Q-P-T)新工艺,Q-P-T钢已成为国际上新一类超高强度钢。


才鸿年


才鸿年——金属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军用新材料的研究工作,主持了焊后不回火薄装甲钢和中国第一代复合装甲的研究工作,发明了中国第一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薄装甲钢,为中国复合装甲材料与结构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主持了火炮身管自紧技术及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参加了自紧身管疲劳寿命的研究,先后创立了火炮身管液压自紧技术和高效液压自紧技术,使炮管强度提高60%-100%,并成倍提高疲劳寿命;组织了军用新材料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研究。


葛昌纯


葛昌纯——我国粉末冶金奠基人之一、核反应堆材料和先进陶瓷开拓者之一。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当选为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


 

葛昌纯,浙江平湖人,1952年毕业于唐山交大冶金工程系,1952~1985年在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工作。1980~1983年获洪堡基金资助在德国从事材料研究。1986年至今在北京科技大学工作。长期在第一线从事核材料、粉末冶金与先进陶瓷研究,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是国家一等发明奖“乙种分离膜的制造技术”第一发明人,是制造原子弹、氢弹关键材料——浓缩铀-235用复合分离膜的主要奠基人。他和赖和怡创建起我国第一个粉末冶金博士点,和钟香崇等创建起无机非金属博士点,发表论文450余篇,专利16项。


左铁镛


左铁镛——材料科学家、循环经济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导。


 


左铁镛主要从事难熔金属材料、稀土功能材料、铝镁材料及其加工科技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我国难熔金属、铝镁材料及加工学科的主要带头人之一。左铁镛和他的团队在稀土掺杂钼功能材料的研究中,以稀土钼取代沿用百年的工作温度高、脆性大及产生放射性污染的钍钨阴极,成功制成了世界上首个实用型镧钼阴极的FU-6051电子管。该成果获得200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上世纪90年代以来率先开拓了生态环境材料研究领域,近年又大力倡导并深入研究循环经济,在国内外产生广泛的影响。


崔崑


崔崑——金属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一生矢志于祖国的钢铁材料事业,为我国特殊钢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崔崑院士致力于金属材料学的教学与研究,成就杰出,为我国金属材料学,特别是工模具钢系列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深入系统地研究了钢的合金化理论,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意义的理论研究成果,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学术论著,为开发新型钢种提供了理论指导。他在国内外率先开展了硫系易切削钢中夹杂物的系统研究,确定了硫系易切削钢中加入Ca,Re和复合加入Ca,Re时钢中易切削相的组成、形态、变形行为和分布,及其对钢的易切削性、抛光性、等向性的影响,研究了夹杂物的形成热力学,结合实验研究,建立了模拟易切削钢中夹杂物生成类型及其热变形的计算机程序,为开发新型易切削钢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福康


马福康——金属材料专家,俄罗斯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信息化科学院院士和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搞科学研究终生执著,促中俄合作一片痴心。

 


多年从事钽、铌、铍等稀有金属材料的研发,主持和参加了核工业和航天铍材的研制和开发工作,并建成了我国重要的铍材基地。他研究的铍材成型和烧结工艺及真空热压直接成型工艺及时解决了国防工业的急需。他研制的反应堆零功率用铍和反应堆用高精度铍组件的研制,填补了我国反应堆工程用材的空白。为我国核工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多次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且为中俄两国之间科技领域及冶金领域合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涂铭旌


涂铭旌——涂铭旌(1928年11月15日—2019年1月1日),材料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

 


涂铭旌长期从事金属材料、强度与断裂的研究,特别是在发挥金属材料强度潜力的理论与应用,综合强化,耐寒高强钢的低温脆断规律、机理、判据及安全评价,以及重大机械装备失效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项,省、部级成果奖十余项。数十年潜心科学、诲人不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对金属材料强度潜力理论与应用、攀西战略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注: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黑金)


推荐10

作者:黑金

总阅读量:12139042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