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全固态电池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国企业如何应对?


来源:OFweek锂电网

[导读]  中国的动力电池企业数量虽多,但两级分化十分严重,而且存在较大投资泡沫、圈钱、圈概念等乱象,真正一心扑在前沿技术的企业相对较少。如果只停留在产能比拼上,在不久的将来,很有可能被日本、韩国以及后来者欧美等国所超越。

中国粉体网讯  近日,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近日研发出可超高速充放电的全固态电池,朝着全固态电池实用化方向迈出一大步。


全固态锂电池是一种使用固体电极和固体电解质的新型电池。其高密度性、高安全性、高输出功率等性能与传统液态电池相比更具优势,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应用前景广阔,是有望替代目前锂离子电池的下一代电池。



尽管全球多国都在竞相研发全固态电池,但其实用化面临一大难题:高压电极和固体电解质相接触的界面上存在较高的电阻,影响电池性能,迄今尚没有明确解决方案。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美国《美国化学协会·应用材料及界面》杂志上。


事实上,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宣布,将与丰田、本田、日产、松下等23家汽车、电池和材料企业联合开发固态电池,并计划到2022年全面掌握固态电池的相关技术。在锂电池领域,日本企业被中国企业赶超,这一新项目将举全日本之力推进研发,力争夺回其电池产业的霸权。


目前,国际主流动力电池企业以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为主,均含有电解液成分。磷酸铁锂的理论能量密度约为170Wh/kg,三元锂电池的理论能量密度为300-350Wh/kg,二者能量密度提升空间相对较小,由此带来消费者严重的里程焦虑。同时,还存在热分解温度低、易燃烧爆炸等安全问题。


在中日韩企业主导动力电池市场的局面下,其他区域在当前技术路线超车难度较大,因此,一些欧美企业已经开始转移目标,布局新一代电池技术(固态电池和氢燃料电池),寄希望于下一轮竞争中占据主导。


不久前,大众集团宣布计划在欧洲自主生产固态电池,以减少长期以来在该领域对于亚洲电池制造商的依赖。日前,大众集团发表二季度业绩后,其CEO赫伯特·迪斯表示,公司正考虑生产自己的固态电池,计划2024年至2025年间开始批量生产。


相比于欧美、日韩、中国等国家的众多企业正在积极布局和研发固态电池,中国的企业相对来说进入时间较晚,主要以科研机构或院校为支撑,但也有部分企业在积极推进固态电池的产业化步伐。


据了解,赣锋锂业早在2018年3月表示,正在对固态电池进行广泛试验工作,拟在2018年12月建成第一代固态锂电池生产线;在2019年12月完成3亿元固态锂电池销售,并推动第二代固态锂电池技术成熟化,实现第三代固态锂电池可研。


珈伟股份,2016年11月在上海举办全球首例“固态锂电池与快充锂电池产品发布会”,并强调公司未来将全力加速固态锂电池与快充锂电池的合体。2018年4月,珈伟股份控股子公司珈伟龙能的固态储能科技公司正式投产试运行。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指出:“动力电池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欧美企业虽然在本轮竞争中失去了位置,但是他们已经在为下一阶段的竞争做布局,是潜在的强大竞争者。从下一步发展来看,应该关注固体电池发展的问题。”


编辑点评:依靠政策红利和补贴优势,中国已经战胜日本,成为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最大的国家。“独角兽”宁德时代迅速崛起,也将日本松下电器拉下了销量冠军的宝座。但是,暂时的领先并不代表未来,我国动力电池行业两级分化严重,洗牌加速,行业发展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而此时,日本企业正悄然开始反击,重点布局下一代动力电池,力争夺回电池产业的霸权,国内领先的动力电池企业对固态电池的技术布局不能被落下。


中国的动力电池企业数量虽多,但两级分化十分严重,而且存在较大投资泡沫、圈钱、圈概念等乱象,真正一心扑在前沿技术的企业相对较少。如果只停留在产能比拼上,在不久的将来,很有可能被日本、韩国以及后来者欧美等国所超越。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墨玉)

推荐12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