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粉体网讯 随着新能源汽车及其他现代工业的发展,被誉为“黑色黄金”的碳纤维及复合材料迎来发展风口。在10日举行的常州市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干勇,中国工程院李仲平、李卫等一批院士,省、市发改委及市经信委的相关负责人,业界巨头近百人汇聚一堂,共同为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发展把脉。
区委常委、滨开区党工委书记盛晓东(右)和中简科技负责人杨永岗为常州市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创新中心揭牌
“黑色黄金”迎来发展风口
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是战略新兴行业的代表产业,是《中国智造2025》、《新材料发展指南》的具体实践。江苏省的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走在全国前列,常州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被纳入江苏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布局。
据了解,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国防军工及风力发电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仅以汽车市场为例,在各国节能减排政策驱动下,“轻量化”是当前全球各大传统汽车厂商关注的一大焦点,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正成为实现汽车轻量化的有效途径。国内多家汽车厂商已开始尝试使用碳纤维轻量化部件。在上海车展上,北汽展出的一款即将上市的纯电动汽车ARCFOX-1,其车体上半部分为康得新集团旗下康得复材公司设计开发的整体成型碳纤维复合材料上车体;观致汽车推出了全碳纤维车身的MODEL K-EV超级电动车,其碳纤维结构车身将于2018年由康得复材批量生产;蔚来汽车展出了一辆全碳纤维车身结构的智能纯电动超级跑车——EP9,此外还正在开发一款金属、碳纤维混合车身的纯电动汽车,并将在不久的将来大规模量产上市……
今年,康得复材宣布与北汽签订了一份碳纤维汽车部件的量产订单,这也是中国首个汽车碳纤维部件量产项目的订单。在此之前,尚未有中国厂商在批量生产的汽车上规模应用碳纤维部件,也没有中国的供货商批量供应符合汽车要求的碳纤维部件。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 干勇
“碳纤维及复合材料领域十年一徘徊,最近两年开始突破,现在已到爆发的前夜。常州高新区举行这样的高峰论坛充分体现了超前的战略意识。”干勇说。“我们已尝到率先发展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的甜头。”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周斌说,高新区不仅有中简科技、宏发纵横、天马集团等一批优秀企业,还引进了中钢研集团安泰科技、总投资120亿元人民币的康得新材料项目,为常州碳纤维行业注入了全新活力。初步形成了武进石墨烯、高新区碳纤维的特色新材战略布局。
“十年磨一剑”,工艺降本增效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仲平
“到2030年,碳纤维全球用量80万吨,中国约25万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院所长、功能性碳纤维复合材料国家工程中心实验室主任李仲平介绍了碳纤维发展趋势。
安泰科技副总裁 张晋华
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在中国发展如何?安泰科技副总裁张晋华介绍,纵览国际市场,基于专用原丝的碳纤维主流生产技术被日美垄断。近年来,韩国及土耳其碳纤维行业的一些新兴力量也开始迅速崛起,试图分得一块蛋糕。反观中国,“我国碳纤维产业规模尚小,产量低于产能,产业链尚不完善。”
碳纤维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不可或缺的战略性新材料,是先进复合材料最重要的增强体之一。“然而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化应用异常艰难。”中简科技负责人杨永岗说,在航空领域的应用,“十年磨一剑”,周期长,即使是汽车开发的民用领域,至少需要3年周期,才能进行批量生产,才有可能在产业上有所突破。
康得复材CEO 谢富原
康得复材CEO谢富原表示,尽管当前我国通用级碳纤维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基本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部分需要,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碳纤维行业仍存在技术创新能力弱、工艺装备不完善、产品种类单一、产品性能不稳定、生产成本高、下游应用开发严重不足等诸多问题,尤其是占碳纤维市场份额60%以上的工业领域用低成本碳纤维奇缺。如何通过应用来引领碳纤维行业的创新,发展高效低成本工艺技术,快速提升行业竞争力,是未来行业发展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应用端入手,抓住知识产权
中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要发展,该怎么办?在这次高峰论坛上揭牌的投资10亿元建立的常州市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创新中心,集聚行业内顶尖企业、科研院所及其他优质资源,试图在“政、产、学、研、用、金、商”的产业创新集群发展上有新突破。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卫
“产学研结合发展是必由之路,吸引外来人,用好自己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钢铁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李卫认为,国际碳纤维巨头在加剧向我国民品领域倾销碳纤维的同时,一直在实行行业垄断与技术控制,因此,前沿技术是“买不到的”,必须进行自主创新研发,牢牢抓住知识产权,因此,企业必须沉住气,耐得住寂寞。
有关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的商业模式,干勇认为,必须从坚持应用牵引,采用大平台经济体概念,成立中国碳纤维集团公司,分工明确,相互参股,防止国内一哄而上及重复投资、过度竞争,保证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