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粉体网讯 不要在太阳西下的时候规划明天的灿烂前景,不如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即刻投入工作!
——杨培东赠言
杨培东,1971年8月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蠡口乡,国际顶尖的纳米材料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化学教授,凭借在纳米材料领域中的突出贡献和精彩的创造力,于2015年获得美国跨领域最高奖项之一的“麦克阿瑟天才奖”,因而被同事戏称为“有证书的天才”。
PS:麦克阿瑟奖(MacArthur Fellows Program or MacArthur Fellowship,俗称“天才奖”)被视为美国跨领域最高奖项之一。麦克阿瑟天才奖的评选制度很特别,由私人搜索、匿名提名审核,既不要求个人提交申请,也不需要面谈,只需遵循成就性、原创性与前瞻性等遴选标准。
1999年,杨培东在完成了18个月的博士后研究后,与大约20所美国顶尖大学面谈,最终得到近10所大学的工作邀请,他选择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2011年杨培东当选为汤森路透集团依据过去所发表研究论文的影响因子确定的“全球顶尖100名材料科学家”榜单的首位,“全球顶尖100名化学家” 榜单的第10位。
2016年,由CCTV制作的电视公开课《开讲啦》邀请到美国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终身教授杨培东先生,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天才化学家眼中的科研。
从零到一,科研需要开辟新路!
认准目标,锲而不舍,这就是杨培东的科研生涯。年仅28岁的他作为助理教授一进伯克利,就要独立带小组进行科学研究。良好的学术素养,加上正规的科学训练,让杨培东迅速在众多纳米技术科学家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
对于科研,杨培东讲道:“不要走别人走过的老路,要在还没有路的地方,给别人趟出一条道来。科研的过程就是从零到一百的过程,而这个从无到有,从零到一,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从零到一,这是个原创过程。原创过程是一个产生新的知识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很多东西是要进课本的。
然后从一到九十九,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九十九到一百,是另一个非常关键的过程,需要一批有冒险精神、原创精神的人来做这个事情,这个阶段你真正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研发成果能够应用到各种各样的地方,能够转化成生产力了。”
敢于冒险,科技应当服务于社会
“我们为什么要做纳米技术呢?”这是杨培东在科研工作中经常听到的问题,随后他引用了发明家爱迪生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我首先去发现这个世界需要什么,然后我就去发明它。”杨培东坚定地认为,科技应当服务于社会。
当下,全球面临严峻的能源危机与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在这个背景下,人们更加渴望绿色能源。因此,杨培东大胆提出了解决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新途径,该研究教细菌学会植物的光合作用,为新一代清洁能源铺路。
其原理是模仿自然界的光合作用,运用纳米技术,制备“纳米导线+细菌”的复合体,将原本是危害的二氧化碳,变废为宝,利用太阳光直接生产出天然气等非常有用的化学燃料,这是一个认识自然,学习自然,超越自然的过程。
认准目标,锲而不舍,科学需要突破
人工光和作用的想法很好,但原创性的科学家总是孤独的。“这个是异想天开,这怎么可能呢?”杨培东在七、八年前申请美国科研基金时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质疑声。他们认为“将纳米导线和细菌结合,实现人工光合作用”的构思简直就是异想天开。
原创性的研究总会有失败的风险,因此要有冒险主义精神,甚至抱着赌一把的这种状态,多年来,杨培东一直坚持原创科研,开创了纳米材料领域的新方向。他说:“不仅是做学问,做任何事都需要原创和冒险精神”。
杨培东说道:“科学每过一段时间有一个跳跃性的突破。但是需要达到跳跃性突破的时候,前面需要相当一段时间,静下心来做一些不被人看成是突破的东西。这段时间是很多做科研的人都在做的事情。然后积累到一定时候才会有一个跳跃性的台阶。”
杨培东坚持自己的想法,历经六、七年的时间,构制出人工光合作用的蓝图,然后将脑海中的科学构想一步一步变成现实,真正实现了人工光合作用,引发了科学界的一阵轰动。杨培东相信:“四五十年后,人工光和作用的研究一定能生产出石油、天然气这些能源,一旦实现,不仅仅能够解决能源危机,也能够让火星移民计划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