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铜加工产业技术创新交流大会在东营召开


来源:中国有色金属报

[导读]  10月14日~16日,2015中国铜加工产业技术创新交流大会在山东省东营市召开。本次会议是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我国铜加工产业面临市场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和结构调整等多种困难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旨在分析中国铜加工产业的新形势,探讨发展新思路,交流新技术,把握产业发展,强化创新驱动,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中国粉体网讯  10月14日~16日,2015中国铜加工产业技术创新交流大会在山东省东营市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山东省东营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山东亨圆铜业有限公司共同承办,东营方圆有色金属有限公司、金瑞期货有限公司、山东迪赛机电有限公司、山东金信新材料有限公司、山东金圆铜业有限公司、山东天圆铜业有限公司共同协办。

  本次会议是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我国铜加工产业面临市场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和结构调整等多种困难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由“技术创新交流大会”和“中国铜加工行业高校材料学院与研究院院长论坛”两部分组成。会议旨在分析中国铜加工产业的新形势,探讨发展新思路,交流新技术,把握产业发展,强化创新驱动,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理事长文献军,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崇祺、何季麟,山东省东营市副市长刘美华,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马忠堂,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章吉林,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原寅平,东营方圆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范爱民,山东亨圆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燕志富,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建国,江西理工大学校长杨斌,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易建宏等出席会议。

  刘美华在致辞中指出,有色金属产业是东营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自1998年第一家有色金属企业——东营方圆有色金属有限公司成立以来,在短短十几年内,全市有色金属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逐年提升。2014年,全市有色金属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27.5亿元,利税111亿元,利润71亿元。今年8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对全国有色金属工业企业按2014年销售收入前50强进行排序,东营方圆有色金属有限公司、东营鲁方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山东亨圆铜业有限公司分别位列第20、21、38名。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东营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聚集着多家有色金属骨干企业,形成了以铜冶炼、电解及精深加工为主的产业集群,是“全国铜及铜材产品知名品牌示范区”和“国家火炬计划铜冶炼与铜材深加工特色产业基地”。希望借助此次会议的召开,能得到各位专家悉心指导,让处于发展关键时期的东营有色金属产业继续科学发展下去。

  文献军在讲话中指出,本次大会是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行业发展面临新挑战的关键时刻召开的,目的是谋划铜加工行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新方向,进一步推动企业、院所、高校之间的深度合作,从而促进铜加工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为“十三五”有一个良好开局做铺垫。从目前来看,铜加工多年来所积累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甚至更加严重,主要存在5个问题:一是产品同质化严重,产能过剩矛盾日益突出,竞争有从低端向高端迈进的趋势;二是技术研发投入仍然较低,创新能力不足;三是管理体系、质量保障、工艺保障、装备保障、人才队伍、市场开发、信息化能力等基础综合实力不强;四是部分传统应用不断被替代,而新的应用开发难见成效;五是企业建设资金需求越来越大,部分企业随时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从利用技术创新,谋取产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文献军提出几点建议:全行业要把防风险放在首位,坚持稳健发展;密切跟踪、利用政策,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强上下游合作,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加强技能和人才培养,增强技术创新后劲;积极开发新的应用,培育新的市场。

  在技术创新交流大会上,与会专家分别围绕中国金属导体制造的创新与发展、国际铜加工、中国铜加工、铜及铜合金等方面展开演讲;在中国铜加工行业高校材料学院与研究院院长论坛上,各涉铜高校学院与研究院的代表围绕科技成果、铜合金、铜材、复合材料等内容进行阐述并进行提问互动。此外,与会代表们还参观了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铜产业骨干企业。

  本次大会得到了国际铜加工协会、广大涉铜高校和科研机构、广大铜加工企业、部分地方政府及相关单位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到会人数超过350人。
推荐3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