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院名校”,联手中科院进军纳米产业


来源:

核心提示

  今年6月,中国科学院将在宁波建立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这是中科院成立55年以来首次在浙江建立研究所。据了解,在宁波新建的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由中科院和浙江共同出资建设。总投资达3亿。研究所建成后固定人员编制将近150人,流动人员(研究生、博士生等)在300人左右。研究所以纳米材料为重点研究对象。据宁波科技局合作处季晓平处长说,研究所初步计划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理事会由9人组成,分别来自中科院、浙江省和宁波市。所长及其他研究人员都将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具体合作协议的签定可能在今年4月左右。

    中科院新所落在浙江是幸运,但这似乎并非是偶然。就在去年底,清华在嘉兴设立“长三角研究院”,今年3月同济大学在安吉建立独立学院……“这些都是浙江省正在实施的‘大院名校’引进计划的一部分。”浙江省科技厅对外科技合作处处长董克军说。据介绍,像这样高水平的“大院名校”,5年内我省至少要引进50家以上。

  视点追踪

  中科院“第85所”:宁波拔得头筹

  在中国科学院网站的首页,密密麻麻地排列着上海、沈阳、长春、南京、合肥、武汉、广州等城市的名字,这是中科院在11个省市设立的分院所在地。但在此之前,这上面却从来没有出现过属于“浙江”的名字。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权威的科研机构之一,中国科学院11个分院,84个分所,没有一个落户在浙江。敲定计划仅用半年“这个分所来之不易。”宁波科技局合作处处长季晓平感叹。

    中科院在历年的积累和发展,曾经拥有120多个分所。此后与国家机构的精简同步,中科院开始压缩、整合、裁撤机构。“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够决定重新建立一个新所,并且有150个固定编制已经很难得了。”季晓平说。浙江省科技厅对外科技合作处处长董克军表示,中科院落户浙江带来了浙江各个地市县之间的竞争。

    杭州、宁波、嘉兴、湖州都先后向中科院提出申请并提供各自优厚的条件,希望能成为新所所在地。董克军说四个城市表现都很积极,但综合各方面因素,中科院最终选择了宁波。“我们第一次得到消息是去年11月7日。”季晓平说。

    当时宁波市市委副书记在杭州开会,偶然听到这个消息。回宁波后市委领导和科技局立即行动起来,正在国外出差的宁波市科技局局长也越洋联系中科院与省科技厅。“从得到消息到基本敲定,前后只有半年左右的时间,这半年里我们都倾尽了全力。”三大原因锁定宁波季晓平表示,中科院最后选择宁波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宁波是国家级新材料基地,现在材料方面每年的产值都很大。“这将和材料所的科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季晓平说。“其次,宁波作为计划单列市也具有一定的优势。”计划单列市在很多项目申报方面可以直接上报到国家,简化了很多手续和过程。

    此外,季晓平认为宁波在对引进的科技项目或机构方面的后续服务也增强了中科院对宁波的信心。“在宁波成立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是一种双赢。”宁波科技局认为宁波作为国家新材料基地,可以给研究所提供最好的科研基地;同时宁波的材料产业需要科技的进一步带动,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提升其行业结构和层次,使材料产业的发展如虎添翼。用季晓平的话说,在浙江、在宁波建立这样一个材料研究所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视点纵深

  5年内引建50所“大院名校”

  中科院新所落在浙江是幸运,但这似乎并非是偶然。就在去年底清华在嘉兴设立“长三角研究院”,今年3月同济大学在安吉建立独立学院……“这些都是浙江省正在实施的‘大院名校’引进计划的一部分。”浙江省科技厅对外科技合作处处长董克军说。中国百强大学,浙江仅有2所“大院名校”,指的是中国著名的科研院所和一流大学。

    浙江的经济发展势头很猛,但在科研实力上却相形见绌。董克军拿出了一份国内名牌大学调查背景材料,这份资料评出了2003年度15所中国一流大学和100所中国百强大学。其中一流大学中浙江仅有1所(浙江大学)。百强大学中浙江也只有两所,浙江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而临近浙江的江苏却有12所,上海有10所。陕西、湖南、福建、四川、辽宁、安徽等地百强大学都超过浙江。“一个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不在资本,而在于人才和创新能力,经济最终需要科技发展来带动和支撑。”董克军说。

    浙江嘉兴嘉善县一位领导曾表示,当地重点发展的生物医药工程产业急需高科技人才以及研发平台的支持。平湖市市委书记万亚伟也表示,平湖日益壮大的光机电产业正在寻求进一步做大做强的技术支撑。大院大所、著名高校和大企业研究所较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各类高级人才的缺乏已经对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明显的制约作用。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说,虽然当前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在全国数一数二,但日本仍然看好京津冀地区,并建议日本国内企业向该地区增加投资。因为据他们的调查显示京津冀地区有300多所科研院校,而长江三角洲地区只有200所左右。他们据此认为,京津冀地区的发展潜力将超越长三角。即使在长江三角洲内,竞争也十分激烈。

    近年来上海对浙江经济发展异常关注,因为许多上海的科研成果最终都由浙江民营企业购买。上海以先进的科研成果吸引浙江资本进入上海,从而带动上海经济的发展。5年引进至少50所“大院名校”一方面是浙江产业的低层次发展、活跃的民营资本四处寻找出路;另一方面却是浙江科研能力的相对滞后,省外科研机构纷纷相中浙江。“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去年四五月起,我们提出了‘大院名校’计划,这一计划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正式实施。”董克军说,“引进高水平的科研院所,提高省内的科技创新水平,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科技人才的培养进程,这是浙江省建设科技强省,创建一流区域创新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将给浙江带来新的人才和创新力,为浙江经济发展带来更强劲的动力和支撑。”

   “引进大院名校,政府是中介,企业是主角。”据了解,大院名校并非以数量为准,它需要和浙江的产业经济相结合。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建设生态省、发展海洋经济和现代农业的需要,围绕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需要,以从事应用开发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主要任务。“政府和企业都要结合自身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要求,从实际出发,面向国内外,多渠道、多形式地引进大院名校,联合共建科技创新载体。”企业与引进学院所共同投资组成的多元化形式,应以市场为导向,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步伐。

    所引进的院校要贴近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需要,适合于浙江经济特点,以从事应用开发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主要任务。尤其重视引进中科院、部署科研机构、国内外著名高校、国内特大型企业以及世界500强企业到浙江来联合共建科技创新载体。引进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是科技园、研究院(所)、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创新中心和博士后流动站等各种机构。力争在5年内全省有选择地引进共50个以上有一定规模和较高水平的“大院名校”。

    各地争抢“大院名校”“大院名校”计划在浙江各个地市县引起强烈反应。杭州、宁波、嘉兴、绍兴、湖州等城市争先恐后。对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争夺同样不逊于材料研究所。嘉兴嘉善县于去年4月底第一个向浙江省科技厅递交了申请报告。在提交申请报告的同时,萧山、绍兴等当地主要也领导纷纷以最快速度直飞北京,与清华方面频频接触。宁波在中科院分所落户之前,频频从浙大引进资源,建立宁波理工学院、软件与网络技术学院等。

    省科技厅董克军说:“我们的地方政府正在转变观念,他们已经意识到科技的发展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意识到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高各地区的科研实力。一旦具备经济实力,他们就开始行动了。”北大、美国科研所纷纷“相中”浙江省科技厅表示,继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落户浙江之后,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以及美国加州纳米研究员都可能与浙江有进一步的合作。浙江许多地市县对此都表示出极大的热情。

    但董克军同时提醒地方政府,引进科研院所必须与当地的产业发展相结合,能够实现从科技成果到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例如宁波本身就是国家级新材料基地,有相关的材料企业,材料研究所的研究成果易于实现产业化,转化为当地的生产力。“这应该是双赢的局面,盲目引进对双方来说都只能是资源浪费。”

  视点旁景

  清华成功落户嘉兴

  大院名校的引进计划并非纸上蓝图。2003年底,它开始转变为现实。2003年12月31日,浙江省政府和清华大学正式签定了在浙江创办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合作协议,研究院的总部设在嘉兴秀城科技城,嘉善、平湖分设两个院区。一个规划核心区面积4600亩、首期投资9亿元的嘉兴科技城项目已经启动,不久的将来,集高科技人才培训、高科技产品研发推广于一体的“嘉兴硅谷”即将在这里崛起。

    名校与地方政府“联姻”,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这方面已经有了成功的先例。1996年清华大学与深圳市政府联合设立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已建立起生物及天然药物、微电子及光机电两大研究开发基地。这两大技术研究平台集中了包括7名院士在内的大批专家,辐射带动了数十家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发展。不仅如此,以清华研究院为龙头,深圳、珠海等地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目前,清华已在广东省形成六大产业,控股达几十亿元资产,拥有包括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清华信息港、珠海科技园、清华实验学校、上市公司粤华电器等一批产业群。清华大学表示,“清华一年有上千个技术成果诞生,这些成果只有转化为商品才能真正地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而民间资本丰富的浙江就是这些科技成果实现转化最好的平台。”现在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成立,会带来大批的人才,浙江的企业将会迎来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
推荐5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