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粉体网11月12日讯 近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召开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指导意见电视电话会议,指出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船舶等行业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的问题,必须予以改革。
事实上,早在前几年,船舶行业、水泥行业、电解铝行业就被明确提出,要严格控制产能。时至今日,这一问题仍未解决。
一个月前,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提出,将遏制重复建设、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工作列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并要求及时公开化解产能严重过剩进展情况。
除了强调地方政府在遏制重复建设、积极化解产能过剩方面有所作为外,多名专家认为,企业应该加强认识,不能只图自身利益,盲目扩张生产,而应该将自身的小局利益与产业、社会的大局利益结合起来。
此外,每个行业的特点不同,在化解产能过剩方面均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钢铁行业:钢结构建筑或是破局之道
钢铁作为支柱性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已非一朝一夕。该行业又位居国务院提到的化解产能过剩的五大行业之首,如何寻求有效途径化解产能过剩,成为钢铁企业当前的重要任务。
《指导意见》对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五大行业化解产能过剩提出了一系列举措和目标。其中,钢铁业要推广钢结构在建设领域的应用,提高公共建筑和政府投资建设领域钢结构使用比例,在地震等自然灾害高发地区推广轻钢结构集成房屋等抗震型建筑。
对此,杭萧钢构董事长单银木表示,钢结构建筑是绿色建筑的重要代表,国务院化解钢铁产能过剩的政策,给钢结构建筑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也为很多钢结构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数据显示,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钢结构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40%以上。在中国,这一比例不到5%。
分析人士指出,钢结构建筑绿色环保,减少了建筑垃圾和建设工地扬尘污染,具有战略储备价值。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政策如此引导,是两全其美的选择。
“当下,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建筑用钢需求量很大。钢结构建筑的发展,不仅会对钢铁产能过剩起到缓解作用,还会以循环使用的方式,将钢铁资源储存起来,达到‘藏钢于建筑’、‘藏钢于民’的战略目的。”杭萧钢构副总裁陆拥军表示。
水泥行业:加强企业间的兼并重组
中国水泥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孔祥忠认为,水泥行业的产能过剩与水泥生产线越建越多有着直接联系。水泥生产线之所以越建越多,与部分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需求有着直接关系。
《意见》提出,要把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工作列为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监督检查的重要内容,将遏制重复建设、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工作列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由此,地方政府要想新增水泥生产线,就需要多加考量了。
此外,有分析人士认为,解决水泥行业产能过剩问题,需要淘汰落后产能,还要加强水泥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工作。
据了解,中国水泥协会发布的《加快推进水泥行业兼并重组实施方案》提出,到“十二五”末,水泥熟料生产企业数量控制在1000家之内,年产规模60万吨及以上大型水泥粉磨站控制在2000家以内。到2020年,国内前十家企业(集团)的水泥产品市场集中度应达到60%以上。该方案对税收优惠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等提出了建议。
值得注意的是,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表示,对实施产能整合的企业,要通过探索发行优先股、定向开展并购贷款、适当延长贷款期限等方式,支持企业兼并重组。
有分析认为,水泥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将会使区域内出现寡头企业,有利于稳定区域盈利水平。据报道,中国建材早已通过旗下的西南水泥公司在西南地区开展大规模收购工作。目前,西南水泥已经掌控了四川省近一半的水泥产能,占整个西南地区水泥产能的三分之一。
“西南地区水泥企业众多,缺乏行业领袖,但是市场发展潜力巨大,重组恰逢其时。”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曾公开表示。
西南水泥总裁赵静涧表示,不管是大区域还是小区域,我们都力求掌控话语权,也就是产能增加到50%以上。通过联合重组,西南地区水泥行业的恶性竞争有望改善。
平板玻璃:调整产业结构升级
在不久前举行的一次会议上,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副会长兼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会长陈国庆指出:“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玻璃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如重复建设屡禁不止、产能过剩问题日趋严重等。”
自2006年以来,国家相关 部委多次发文遏制玻璃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但效果并不明显。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原因在于一些企业对市场需求的过高预期,对资源、能源和环境刚性约束缺乏足够认识。同时,平板玻璃项目多年来一直执行地方“备案制”,一些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为了发展当地经济和吸引投资,没有严格执行相关文件和产业政策,在总量 上“失控”。
专家认为,玻璃行业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的原因在于,行业的发展方式没有得到切实转变,行业发展总体上仍处于靠增加投资、扩张规模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窄。平板玻璃项目多年来,一直执行“备案制”,一些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为了发展当地经济和吸引投资,“文件”精神未能得到全面有效的贯彻落实, 盲目发展的势头未得到有效抑制。同时,一些企业对市场需求的过高预期和自身竞争力的过高评价,也导致盲目发展。
未来,战略新兴产业及玻璃深加工业的发展均为玻璃工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企业在二次加工的数量和深度上均有较大差距,玻璃深加工率仅为40%,而世界平均水平约55%,发达国家达65%~85%。目前玻璃深加工企业利润情况普遍好于生产低端产品的厂家,我国加工后的增值率仅为原片的2.5倍,发达国家为 5倍,一些电子玻璃、汽车玻璃、高档建筑玻璃等还需进口,在对外贸易方面,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状况有待改善。
“玻璃行业产能过剩的特点是存量大、增量快、布局不合理以及低水平同质化竞争的结构性过剩,如不进行有效化解,不仅将导致行业、企业效益下滑,造成资源和能源的巨大浪费,还会影响和制约行业的进步和发展。”陈国庆强调说。
电解铝:合优势资源兼并重组
作为一个以投资为主导高耗能产业,电解铝建设工艺简单,技术含量低,建设周期短。电解铝项目对拉动地方GDP增长的效果也十分显著,产能每增加1万吨, 投资就会增加1亿元。同时,电解铝产业就业技术门槛比较低,可以大量地吸收地方劳动力。因此,电解铝产业深受很多地方政府欢迎,也导致电解铝行业产能过剩。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潘家柱认为,此轮国家对电解铝产能过剩的调控意味着中国电解铝产业实质性整合拉开序幕。一些缺乏电力成本优势、年产10万吨以下、产业链相对较短的小电解铝企业的生存空间将被大大压缩,面临着被兼并重组的局面。未来经过兼并重组,国内电解铝企业数量可能会从目前的一百多家降至二三十家。整合优势资源兼并重组是行业发展的一般趋势,但铝产业什么时候能够将这种趋势转为现实很难预料。
“未来电解铝在地区上会出现分化。电解铝行业会将生产集中在具有竞争优势的中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煤炭电力成本较低,电解铝生产成本具备优势;而东部地区电解铝由于缺乏低成本能源或者铝土矿自给率较低,未来将面临逐步市场化淘汰的局面,电解铝市场结构将重构。”申银万国分析师叶培培表示,目前从《指导意见》来看,会鼓励产业链一体化的产能,而淘汰设备落后、成本高的产能。
中长期来看,民生证券分析师黄玉认为,铝业特别是电解铝行业已经处于不得不改革的状态,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电解铝行业兼并重组的速度将加快,加上电价下调带来的成本的降低,将对行业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黄玉认为,行业状况的根本性改善“还需要一个过程”。
船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国际航运市场持续低迷,新增造船订单严重不足,新船成交价格不断走低,产能过剩矛盾加剧等问题,导致我国船舶业步入低谷期。
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表示,目前我国要严格禁止产能过剩的行业新增项目,妥善分类处理在建项目,没有开工的项目一律不得开工,不符合标准的项目立刻停工,有必要进行继续建设的项目要重新进行评估和审核。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同时强调,有些地方通过低价地、税收优惠等方式招商引资一些重复建设项目,这种行为也要坚决遏制。
据悉,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正在公开征询关于造船企业的准入标准,其中,对于造船企业的规模和经济实力要求,较之以前有所提高。这意味着,部分实力不足的造船企业将被排除在船舶业之外,这将会减少造船业的内部竞争压力。
针对产能过剩比较严重的局面,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表示,要大力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以及通过创新监管提高监管效果。
业内人士指出,船舶行业既有的企业已经很多,产能已经严重过剩,近年来利润下降,所以进入该行业的企业已经很少。行业调整的关键在于,化解当前已有的大量产能。
多位船舶业分析师向记者表示,造船企业要走出低谷只能靠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其中,被市场最为看好的就是向海洋工程装备领域转移。
目前,国内有实力的造船企业都在向海工领域进军,如中国重工,中国船舶等。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造船企业都可以向海工领域转型。“海工领域门槛较高,对技术要求也高,并不是每家造船企业都能进入。”一位中小造船企业负责人说。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部分中小企业虽然无法向海工领域转型,但是,若能生产有特殊能力的特种船,也是企业转型的一个方向。
此外,有不少市场机构还提出,产能过剩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因此,在未来IPO重启后以及目前上市公司再融资中,应该突出体现调整与改善经济结构,抑制产能过剩的政策意图,限制资金和社会资源进入过剩产业,充分发挥证券市场兼并重组的功能,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和引导资金流向的功能,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同时还要进一步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让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构成对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更实质性的约束,特别是让环保标尺成为限制和淘汰落后产能的有力武器。
事实上,早在前几年,船舶行业、水泥行业、电解铝行业就被明确提出,要严格控制产能。时至今日,这一问题仍未解决。
一个月前,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提出,将遏制重复建设、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工作列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并要求及时公开化解产能严重过剩进展情况。
除了强调地方政府在遏制重复建设、积极化解产能过剩方面有所作为外,多名专家认为,企业应该加强认识,不能只图自身利益,盲目扩张生产,而应该将自身的小局利益与产业、社会的大局利益结合起来。
此外,每个行业的特点不同,在化解产能过剩方面均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钢铁行业:钢结构建筑或是破局之道
钢铁作为支柱性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已非一朝一夕。该行业又位居国务院提到的化解产能过剩的五大行业之首,如何寻求有效途径化解产能过剩,成为钢铁企业当前的重要任务。
《指导意见》对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五大行业化解产能过剩提出了一系列举措和目标。其中,钢铁业要推广钢结构在建设领域的应用,提高公共建筑和政府投资建设领域钢结构使用比例,在地震等自然灾害高发地区推广轻钢结构集成房屋等抗震型建筑。
对此,杭萧钢构董事长单银木表示,钢结构建筑是绿色建筑的重要代表,国务院化解钢铁产能过剩的政策,给钢结构建筑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也为很多钢结构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数据显示,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钢结构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40%以上。在中国,这一比例不到5%。
分析人士指出,钢结构建筑绿色环保,减少了建筑垃圾和建设工地扬尘污染,具有战略储备价值。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政策如此引导,是两全其美的选择。
“当下,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建筑用钢需求量很大。钢结构建筑的发展,不仅会对钢铁产能过剩起到缓解作用,还会以循环使用的方式,将钢铁资源储存起来,达到‘藏钢于建筑’、‘藏钢于民’的战略目的。”杭萧钢构副总裁陆拥军表示。
水泥行业:加强企业间的兼并重组
中国水泥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孔祥忠认为,水泥行业的产能过剩与水泥生产线越建越多有着直接联系。水泥生产线之所以越建越多,与部分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需求有着直接关系。
《意见》提出,要把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工作列为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监督检查的重要内容,将遏制重复建设、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工作列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由此,地方政府要想新增水泥生产线,就需要多加考量了。
此外,有分析人士认为,解决水泥行业产能过剩问题,需要淘汰落后产能,还要加强水泥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工作。
据了解,中国水泥协会发布的《加快推进水泥行业兼并重组实施方案》提出,到“十二五”末,水泥熟料生产企业数量控制在1000家之内,年产规模60万吨及以上大型水泥粉磨站控制在2000家以内。到2020年,国内前十家企业(集团)的水泥产品市场集中度应达到60%以上。该方案对税收优惠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等提出了建议。
值得注意的是,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表示,对实施产能整合的企业,要通过探索发行优先股、定向开展并购贷款、适当延长贷款期限等方式,支持企业兼并重组。
有分析认为,水泥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将会使区域内出现寡头企业,有利于稳定区域盈利水平。据报道,中国建材早已通过旗下的西南水泥公司在西南地区开展大规模收购工作。目前,西南水泥已经掌控了四川省近一半的水泥产能,占整个西南地区水泥产能的三分之一。
“西南地区水泥企业众多,缺乏行业领袖,但是市场发展潜力巨大,重组恰逢其时。”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曾公开表示。
西南水泥总裁赵静涧表示,不管是大区域还是小区域,我们都力求掌控话语权,也就是产能增加到50%以上。通过联合重组,西南地区水泥行业的恶性竞争有望改善。
平板玻璃:调整产业结构升级
在不久前举行的一次会议上,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副会长兼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会长陈国庆指出:“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玻璃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如重复建设屡禁不止、产能过剩问题日趋严重等。”
自2006年以来,国家相关 部委多次发文遏制玻璃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但效果并不明显。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原因在于一些企业对市场需求的过高预期,对资源、能源和环境刚性约束缺乏足够认识。同时,平板玻璃项目多年来一直执行地方“备案制”,一些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为了发展当地经济和吸引投资,没有严格执行相关文件和产业政策,在总量 上“失控”。
专家认为,玻璃行业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的原因在于,行业的发展方式没有得到切实转变,行业发展总体上仍处于靠增加投资、扩张规模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窄。平板玻璃项目多年来,一直执行“备案制”,一些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为了发展当地经济和吸引投资,“文件”精神未能得到全面有效的贯彻落实, 盲目发展的势头未得到有效抑制。同时,一些企业对市场需求的过高预期和自身竞争力的过高评价,也导致盲目发展。
未来,战略新兴产业及玻璃深加工业的发展均为玻璃工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企业在二次加工的数量和深度上均有较大差距,玻璃深加工率仅为40%,而世界平均水平约55%,发达国家达65%~85%。目前玻璃深加工企业利润情况普遍好于生产低端产品的厂家,我国加工后的增值率仅为原片的2.5倍,发达国家为 5倍,一些电子玻璃、汽车玻璃、高档建筑玻璃等还需进口,在对外贸易方面,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状况有待改善。
“玻璃行业产能过剩的特点是存量大、增量快、布局不合理以及低水平同质化竞争的结构性过剩,如不进行有效化解,不仅将导致行业、企业效益下滑,造成资源和能源的巨大浪费,还会影响和制约行业的进步和发展。”陈国庆强调说。
电解铝:合优势资源兼并重组
作为一个以投资为主导高耗能产业,电解铝建设工艺简单,技术含量低,建设周期短。电解铝项目对拉动地方GDP增长的效果也十分显著,产能每增加1万吨, 投资就会增加1亿元。同时,电解铝产业就业技术门槛比较低,可以大量地吸收地方劳动力。因此,电解铝产业深受很多地方政府欢迎,也导致电解铝行业产能过剩。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潘家柱认为,此轮国家对电解铝产能过剩的调控意味着中国电解铝产业实质性整合拉开序幕。一些缺乏电力成本优势、年产10万吨以下、产业链相对较短的小电解铝企业的生存空间将被大大压缩,面临着被兼并重组的局面。未来经过兼并重组,国内电解铝企业数量可能会从目前的一百多家降至二三十家。整合优势资源兼并重组是行业发展的一般趋势,但铝产业什么时候能够将这种趋势转为现实很难预料。
“未来电解铝在地区上会出现分化。电解铝行业会将生产集中在具有竞争优势的中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煤炭电力成本较低,电解铝生产成本具备优势;而东部地区电解铝由于缺乏低成本能源或者铝土矿自给率较低,未来将面临逐步市场化淘汰的局面,电解铝市场结构将重构。”申银万国分析师叶培培表示,目前从《指导意见》来看,会鼓励产业链一体化的产能,而淘汰设备落后、成本高的产能。
中长期来看,民生证券分析师黄玉认为,铝业特别是电解铝行业已经处于不得不改革的状态,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电解铝行业兼并重组的速度将加快,加上电价下调带来的成本的降低,将对行业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黄玉认为,行业状况的根本性改善“还需要一个过程”。
船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国际航运市场持续低迷,新增造船订单严重不足,新船成交价格不断走低,产能过剩矛盾加剧等问题,导致我国船舶业步入低谷期。
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表示,目前我国要严格禁止产能过剩的行业新增项目,妥善分类处理在建项目,没有开工的项目一律不得开工,不符合标准的项目立刻停工,有必要进行继续建设的项目要重新进行评估和审核。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同时强调,有些地方通过低价地、税收优惠等方式招商引资一些重复建设项目,这种行为也要坚决遏制。
据悉,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正在公开征询关于造船企业的准入标准,其中,对于造船企业的规模和经济实力要求,较之以前有所提高。这意味着,部分实力不足的造船企业将被排除在船舶业之外,这将会减少造船业的内部竞争压力。
针对产能过剩比较严重的局面,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表示,要大力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以及通过创新监管提高监管效果。
业内人士指出,船舶行业既有的企业已经很多,产能已经严重过剩,近年来利润下降,所以进入该行业的企业已经很少。行业调整的关键在于,化解当前已有的大量产能。
多位船舶业分析师向记者表示,造船企业要走出低谷只能靠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其中,被市场最为看好的就是向海洋工程装备领域转移。
目前,国内有实力的造船企业都在向海工领域进军,如中国重工,中国船舶等。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造船企业都可以向海工领域转型。“海工领域门槛较高,对技术要求也高,并不是每家造船企业都能进入。”一位中小造船企业负责人说。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部分中小企业虽然无法向海工领域转型,但是,若能生产有特殊能力的特种船,也是企业转型的一个方向。
此外,有不少市场机构还提出,产能过剩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因此,在未来IPO重启后以及目前上市公司再融资中,应该突出体现调整与改善经济结构,抑制产能过剩的政策意图,限制资金和社会资源进入过剩产业,充分发挥证券市场兼并重组的功能,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和引导资金流向的功能,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同时还要进一步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让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构成对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更实质性的约束,特别是让环保标尺成为限制和淘汰落后产能的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