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度《洛桑报告》已在2003年6月出版。有关专家在解析这份国际上颇具影响的报告时认为,科技投入已不再是制约我国科技竞争力的瓶颈,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科技资源,使科技产出最大化已成为解决问题的根本。同时,我国科技发展环境仍未能摆脱多年来令人堪忧的局面,已成为科技竞争力提升的障碍。
在2003年的报告中,中国大陆的国际竞争力在人口超过2000万的30个经济体中排名第12位,处于中等偏上的地位,与2002年基本持平;反映科技竞争力的科学基础设施子要素和技术基础设施子要素分别列第12位和23位,总体来看比去年略有下降,表明我国科技竞争力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地位。
在反映科技投入的各项指标中,“全国R&D总支出”、“企业R&D总支出”两项总量指标我国均排在第7位,“人均R&D支出”和“企业人均R&D支出”分别列第24和23位。与2002年进行纵向比较,我国R&D支出总额、企业R&D支出总额、R&D支出占GDP的百分比、人均R&D支出和企业人均R&D支出从分值来看都有所增长。
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王海燕认为,不论是在国家层次,还是在企业层次,R&D经费都在前一年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又有所增加。但人均R&D经费仍然偏低,这说明我国从总体来看已经具备了支撑研究开发的经济实力,但科技人员可支配的人均R&D经费仍非常有限。
从R&D经费的增长速度来看,中国R&D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R&D经费年平均增长率一般在2%至3%左右,基本上与GDP增长同步,而我国R&D经费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6.5%,仅次于新加坡的17.6%,明显高于GDP的增长率。
从R&D经费占GDP的比重来看,王海燕则认为,中国该项指标也越来越趋向于一个更为合理的水平。R&D经费占GDP的比重反映一个国家科技投入的强度,一般来说,西方发达国家该项指标普遍高于2%;中等发达国家在1%至2%;发展中国家一般小于1%。
根据这份报告,2001年该指标最高的是瑞典,为3.648%,美国为2.8%,日本为2.981%(有所下降),韩国为2.921%,中国台湾为2.156%,俄罗斯为1.425%,印度为0.843%(提高较快)。中国大陆该项指标一直偏低,2000年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达到1.004%,2001年又提高到1.087%。王海燕认为,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该项指标仍然较低,但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该指标基本上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而衡量科技产出的重要指标科学论文和专利仍不容乐观。根据《洛桑报告》,虽然近年来我国科学论文数量增长很快,国际地位排名中等偏上,但在世界范围的影响仍非常有限。“批准授予国民专利件数”虽也有增加,由3097件提高到3742件,但与韩国和日本的专利总数相比,差距一直很大。根据2002年《洛桑报告》(1999年数据),日本专利件数为133960件(位居榜首),韩国为43314件(排名第3),分别是中国大陆的43倍和14倍;据2003年《洛桑报告》(1998-2000年的平均值),日本和韩国的这两项指标有所下降,但仍然分别为中国的33倍和9倍。
另外,“专利生产率”指标(1999年数据)考察的是企业中研发人员人均授予专利数,得分最高的是中国台湾,为367.7,韩国居第二位,其后是日本。中国大陆该项指标排名第20,属较低位置。这表明中国企业要真正成为发明的主体,成为创新的主体还有很长的路程,提高科技产出已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首要问题。
综合科技投入与产出指标的分析,王海燕认为,我国科技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还有很大差距,但已基本适应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投入问题已不是制约我国科技竞争力的瓶颈。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科技资源,使科技产出最大化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我国科技发展环境状况不佳已不是一个新问题,这在历年的《洛桑报告》中均有所反映。在2003年的报告中,“学校科学教育状况”、“青年对科技的兴趣”、“专利和版权保护”以及“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是否有法律环境的支持”等反映国家科技发展环境的指标,除专利和版权保护在连续几年持续大幅度下降后,2002年稳定在第15位,其它三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王海燕认为,科技环境建设涉及教育体制改革、青少年科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多方面的工作。要使这种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必须通过科学精神的重建,积极构建利于创新的社会。
在2003年的报告中,中国大陆的国际竞争力在人口超过2000万的30个经济体中排名第12位,处于中等偏上的地位,与2002年基本持平;反映科技竞争力的科学基础设施子要素和技术基础设施子要素分别列第12位和23位,总体来看比去年略有下降,表明我国科技竞争力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地位。
在反映科技投入的各项指标中,“全国R&D总支出”、“企业R&D总支出”两项总量指标我国均排在第7位,“人均R&D支出”和“企业人均R&D支出”分别列第24和23位。与2002年进行纵向比较,我国R&D支出总额、企业R&D支出总额、R&D支出占GDP的百分比、人均R&D支出和企业人均R&D支出从分值来看都有所增长。
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王海燕认为,不论是在国家层次,还是在企业层次,R&D经费都在前一年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又有所增加。但人均R&D经费仍然偏低,这说明我国从总体来看已经具备了支撑研究开发的经济实力,但科技人员可支配的人均R&D经费仍非常有限。
从R&D经费的增长速度来看,中国R&D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R&D经费年平均增长率一般在2%至3%左右,基本上与GDP增长同步,而我国R&D经费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6.5%,仅次于新加坡的17.6%,明显高于GDP的增长率。
从R&D经费占GDP的比重来看,王海燕则认为,中国该项指标也越来越趋向于一个更为合理的水平。R&D经费占GDP的比重反映一个国家科技投入的强度,一般来说,西方发达国家该项指标普遍高于2%;中等发达国家在1%至2%;发展中国家一般小于1%。
根据这份报告,2001年该指标最高的是瑞典,为3.648%,美国为2.8%,日本为2.981%(有所下降),韩国为2.921%,中国台湾为2.156%,俄罗斯为1.425%,印度为0.843%(提高较快)。中国大陆该项指标一直偏低,2000年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达到1.004%,2001年又提高到1.087%。王海燕认为,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该项指标仍然较低,但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该指标基本上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而衡量科技产出的重要指标科学论文和专利仍不容乐观。根据《洛桑报告》,虽然近年来我国科学论文数量增长很快,国际地位排名中等偏上,但在世界范围的影响仍非常有限。“批准授予国民专利件数”虽也有增加,由3097件提高到3742件,但与韩国和日本的专利总数相比,差距一直很大。根据2002年《洛桑报告》(1999年数据),日本专利件数为133960件(位居榜首),韩国为43314件(排名第3),分别是中国大陆的43倍和14倍;据2003年《洛桑报告》(1998-2000年的平均值),日本和韩国的这两项指标有所下降,但仍然分别为中国的33倍和9倍。
另外,“专利生产率”指标(1999年数据)考察的是企业中研发人员人均授予专利数,得分最高的是中国台湾,为367.7,韩国居第二位,其后是日本。中国大陆该项指标排名第20,属较低位置。这表明中国企业要真正成为发明的主体,成为创新的主体还有很长的路程,提高科技产出已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首要问题。
综合科技投入与产出指标的分析,王海燕认为,我国科技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还有很大差距,但已基本适应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投入问题已不是制约我国科技竞争力的瓶颈。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科技资源,使科技产出最大化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我国科技发展环境状况不佳已不是一个新问题,这在历年的《洛桑报告》中均有所反映。在2003年的报告中,“学校科学教育状况”、“青年对科技的兴趣”、“专利和版权保护”以及“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是否有法律环境的支持”等反映国家科技发展环境的指标,除专利和版权保护在连续几年持续大幅度下降后,2002年稳定在第15位,其它三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王海燕认为,科技环境建设涉及教育体制改革、青少年科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多方面的工作。要使这种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必须通过科学精神的重建,积极构建利于创新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