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瓷都景德镇“终于挤入了”资源枯竭城市之列。对于当地政府来说,这是一个不太光彩但却很有实惠的身份。然而,从一个城市的长远发展来看,它的未来充满了未知和忧虑。
烧土的青烟升腾了千年,终于要到尽头,传统的陶瓷行业不得不面对高岭土渐渐缺失的现实。
3月5日,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传来消息,景德镇被国务院明确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在经过千年的挖掘之后,景德镇人赖以自豪的陶瓷原料高岭土已经濒临枯竭。
资源枯竭之城
有些称号虽然不雅,但却可以得到一些实惠。
中央财政对资源枯竭城市将每年给予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政策连续实施4年——“资源枯竭城市”的扶持政策一经推出,立马就成了“香饽饽”,各大资源性城市纷纷争夺。誉有中国瓷都之称的景德镇终也按捺不住,挤身入内。
当地一名官员私下向记者直言:“有钱,有政策,为什么不挤?”
另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学者告诉记者,能获得中央财政连续4年5亿元的资金扶持以及可以享受国家一系列的相关优惠政策,这才是地方政府费尽心机的原因,景德镇此次能被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他表示,政府可谓“煞费苦心”。
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国家对其的优惠政策包括财税金融、矿产开发和土地利用、社会发展扶持、产业发展扶持等方面。其中,中央财政对资源枯竭城市还将每年给予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政策连续实施4年,财力性转移支付总金额将超过 5亿元人民币。
“这对景德镇来说是一个机会,难得的机会。”景德镇市瓷局的办公室主任段雪灿告诉《小康》记者,国家对资源枯竭城市的优惠政策,将使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迎来另一重天。
自3月份国务院将景德镇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起,段雪灿接受一波接一波的记者采访时,一再重复这句话。
景德镇市发改委主任李晓民认为,这笔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如果运用合理的话,有可能会拉动50亿、乃至上百亿元的投资。以后问题的关键在于:下一步该怎么走?如何适应城市转型?
事实上,当地政府希望借助国家政策支持,陶瓷产业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向“循环经济型城市”的转变,从而在国内资源枯竭城市中竖立起一个典型。
作为中国最古老工业的发样地之一,这里一直都是中国的制瓷中心和产业工人的聚集地,工业化程度较高,企业工人、尤其是陶瓷工业工人数量庞大。但自上世纪末,当地十大陶瓷企业改制后,部分陶瓷企业因不适应市场要求而被淘汰,导致大批职工下岗失业,就业、再就业压力极大。
另一方面,随着资源枯竭和国家有关矿产资源政策的实施等原因,大批瓷土矿和以瓷土矿为主要生产原料的企业破产、关闭,与瓷上配套的加工,制造型瓷厂已都普遍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一份来自官方的材料显示,景德镇全市国有和集体瓷矿及制瓷企业数量,从上世纪90年代的300余家,下降到2 007年的157家。而2005年至2007年间,景德镇瓷矿制瓷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11.9%、1 1.7%和11.3%,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也从2005年的20.1%、2006年的17.3%下降到20 07年的11.2%。
“不是说成为资源枯竭城市,景德镇就不搞陶瓷了。这也不是一顶‘贫困县的帽子’,戴上去就不摘下来。”景德镇市市长李放认为,景德镇是可以从资源枯竭的危机中,发现里面蕴藏的“生机”。他表示,依靠大量消耗资源、以环境遭受破坏为代价的传统陶瓷产业,将被高附加值的新型陶瓷产业所替代。
在景德镇陶瓷产业《2009—2012年发展规划》中显示,未来3年内,景德镇将借助部省共建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的平台,加快陶瓷产业、科研、教育、贸易交流四大基地建设,调优结构,全面提升景德镇陶瓷的市场竞争力。“到2 010年实现陶瓷工业总产值150亿元;力争到2012年实现陶瓷工业总产值300亿元,出口创汇5亿美元,上缴税金 6.5亿元,陶瓷产业规模、经济效益跃居全国产瓷区前列。”
当地发改委一名官员表示,中央政策的落实将有力推动景德镇传统陶瓷产业升级与转型,并以此吸纳大量陶瓷企业下岗职工,使之真正成为当地陶瓷产业的支柱力量。
这位官员认为,让陶瓷产品由低端走向高端、陶瓷行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化方向发展.这才是国家将景德镇确定为资源枯竭城市的根本目的。
2007年在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下,佛山市委市政府提出要“赶走污染,做强陶都”,建立陶瓷总部经济,对陶瓷企业实行限批。因为在当地的发展受到限制,为此引发了佛山陶瓷企业大量外迁。在这场战略性迁移和扩张变局中,景德镇政府向这些企业伸出了橄榄枝,相继有“乐华”、“金意陶”、“欧瑞特”等佛山知名建陶企业落户该市,总投资额达80亿元人民币大量的佛山陶瓷企业落户景德镇,形成了南陶北上的局面,更使景德镇政府乐开了怀。
“景德镇成了最大的赢家。”景德镇市副市长黄康明认为,这也将对景德镇的陶瓷产业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当地官员告诉《小康》记者,建筑陶瓷、卫生陶瓷是景德镇的“短腿”,但这些项目都建成投产后,势必将推动景德镇陶瓷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然而,这些企业的集聚会不会破坏景德镇的生态环境,并带来工业污染?会不会耗尽景德镇上好的陶瓷原料,给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这是当地人们所担心的。
一位景德镇陶企的老板直言,景德镇目前的市场秩序、创业环境等太需要改善,否则让人感觉太模糊,更让当地企业对现状感到失望和痛心。
没有高岭土的陶瓷
国家建筑卫生陶瓷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程晓勤认为,当地政府的做法是一种是只要GDP,不看长远的表针方式,其产业发展之所以会沦落为今天与当地政府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景德镇制瓷始于汉代,而其之所以名闻天下,领骚于瓷业,最重要则归功于瓷土。正因为景德镇有着高岭土等优质瓷土和瓷石,奠定了景德镇在陶瓷领域的领先地位。
景德镇陶瓷馆书记李宁向《小康》记者介绍,景德镇境内瓷土矿资源分布广泛,近30%的土地面积有瓷土矿资源的蕴藏。自清朝宫窑设立,景德镇开始对瓷土资源进行规模开采,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市登记各类瓷矿以及以瓷矿为主要生产原料的国有制瓷企业有15家,当时的年生产能力达10万吨。
然而,随着长时间大规模地开采,当地瓷土矿资源逐步枯竭,该市以瓷土矿为主的采掘制瓷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日益下降。一份官方资料显示,目前景德镇累计探明的瓷矿资源总量约1340万吨,但现在可开采储量不足100万吨。瓷土矿产量从2005年的9.5万吨,下降至2007年的8.8万吨。
千年的产业,已近乎燃尽了瓷土的储量。然而这似乎并不影响当地政府的信心。李放认为,资源枯竭是相对的,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新的瓷土资源在该市仍有可能被发现。另外,余干、万年、九江甚至是福建、广西等地的瓷土也都可以为景德镇所用。李晓民则称,可用黏土结合瓷石作为烧瓷原料的“二元配方”,景德镇通过不断改造制瓷工艺,对高岭土的依赖早已降至最低。
但当地的一名国家级工艺大师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指出,高岭土是景德镇陶瓷的标志。景德镇出产的陶瓷都要添加上高岭土,否则就称不上正宗的景德镇瓷器。
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小康》记者,高岭土质纯,耐温性能特别好,这是景德镇陶瓷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而如今,高岭土的渐渐缺失,不得不令人担忧。
《中国陶瓷》杂志执行主编、佛山市陶瓷会秘书长尹虹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表示,景德镇的资源枯竭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人为因素,而且按照目前当地原材料的用量,最多只能维持50年。且这些年高岭土的开采量已经很有限,如果外迁的建陶企业生产线全部开工的话,也许将用不了5年。
“引进建陶企业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克制,绝不能贪多。要有规划地发展这些产业,让这些产业带领景德镇的传统陶瓷产业向前发展,而不是一味的追求GDP。”李宁对《小康》记者说。
“失去了高岭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执政者的观念。如果一个政府没有做好引导产业的发展和规划,不去开拓市场发展,也不追求创新以及人才、物流等方面的配套,只停留在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想法,那么这个产业很快就会没落。”尹虹说。
《瓷器》杂志主编鹿鸣认为,现在是景德镇陶瓷发展最好的时候,有政策、有资金、有名气、有人才,天时地利人和已经占全。
景德镇市一名官员则告诉《小康》记者,景德镇的陶瓷发展与佛山是截然相反的。这个老城的产业需要缓慢推进,不能一味求快,否则物极必反。他表示,现在表面上产业发展缓慢,但正一点点的步入轨道,迟早也会象佛山那样露出耀眼的光芒,但这需要时间。
尹虹认为,无论佛山还是景德镇市政府都要正确来引导当地产业发展,不要做损害当地企业和产业发展的事情,充分地利用资源和政策还有资金,调动企业和产业的积极性,这样中国陶瓷业才会变大变强,否则只会停滞不前。
迷失的高岭村
高岭土的名称来源于景德镇高岭村。这个以盛产著名高岭土的地方,如今却已成为和瑶里景区一起向游客打包“兜售 ”的景点。
在高岭村,记者看到,高岭山上散布着的矿口,仅容一人大小出入,稀稀拉拉的游客在拍照,丝毫感觉不到这个地方曾经的辉煌。
高岭村70多岁的老王向记者回忆,二三十年前,我们这里还到处有挖矿的,挑担的,后来慢慢就没有了,这几年更是难得见人。
李宁告诉《小康》记者,随着资源的枯竭,再加上地点偏僻,现在已经没什么人去高岭村了。如今,高岭村村民的生活已经和高岭土没有什么联系。
2009年4月5日,天气闷热。过了清明,天开始慢慢热了起来。吴向东坐在车上,懒懒望着街上的人来人往发呆。
吴今年46岁,是景德镇的一名黑摩司机。13年前,景德镇十大瓷厂改制,吴向东下了岗,在领了三年每月169 元的生活费后,彻底与大锅饭告了别。老吴东挪西凑的找人借了5000元钱买了部嘉陵摩托,上路当起了黑摩司机。一家老小的生活、孩子读书全指望着这部车了。
老吴告诉记者,生意并不好做,越来越多的失业人员当起了黑摩司机。且油价又贵,政府查的还紧,有时候为了几元钱的生意,两辆车都能打起来。
像老吴这样的下岗瓷工,在景德镇的大街小巷遍处可见。
据官方资料显示,景德镇市共有陶瓷工人15万人,其中下岗或转岗49000人,占总人数的32.7%,这一人群自然成了当地政府的心头肉痛。此次申报资源枯竭型城市成功,中央财政5亿元人民币支持将进一步在相当程度上,缓解当地的财政紧张局面。据悉,政府打算将财政的资金拿出一部分来解决这一长期滞留的问题。但究竟能解决多少问题、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问题,依然是一个未知数。
连日来,当地媒体对资源枯竭进行了铺天盖地的宣传报道,老吴指着瓷都晚报的一条报道问记者:“都说资源枯竭国家给钱,那我能分到钱吗?”……
中国陶瓷的转型之痛
佛山与景德镇两地无论以哪种方式转身,都将是中国陶瓷工业发展史上一个里程式的转身。
“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基地是佛山市陶瓷产业优化升级的重点项目,是佛山发展陶瓷总部经济的第一个实质性载体。” 3月18日上午,佛山市委书记林元和在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基地启用仪式上如是说。据悉,该基地进驻的商户除了有佛山本土品牌,也有来自华东、福建、山东、河北等国内其它产区的品牌,更有来自意大利、日本等国际品牌。
国家建筑卫生陶瓷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华夏陶瓷产业联盟秘书长程晓勤向《小康》记者表示,这对千年陶都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种考验。
据佛山市发改委的一份资料显示,该市将力争在2008年到2015年把佛山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陶瓷产业总部基地,实现佛山陶瓷由传统产业向都市型、创新型、知识型产业转型跃升。与此同时,成功申报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千年瓷都景德镇也将以其瓷都品牌大做文章。
对此,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一名负责人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认为,两地无论以哪种方式转身,都将是中国陶瓷工业发展史上一个里程式的转身。
佛山大搬家
“我们其实不愿走,可是不走又能怎么样?”佛山市一家陶瓷公司老板文志新显得很无奈。文志新是一家本土陶瓷品牌的企业老总,创办至今的十年间,企业一路风雨。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的利润下降了40%,今年刚缓过气,却遭遇了外迁之令。
事实上,佛山陶瓷外迁之令早在2008年5月已陆续下达,文志新的企业因为在之前的几关选核中幸运过关,故一直拖到了今天。
“原材料涨价、化工料涨价、燃油涨价、燃煤涨价、电费涨价以及成本的价格压力等,我们都挺了过来,哪怕是受金融危机影响,行业内超过三分之一的生产线已经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的时候,我们也没怕过,可如今我们却怕了。”文志新告诉记者,如今整个佛山市363家陶瓷企业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自2008年5月起,佛山市委市政府以节能减排为切入口,对全市363家陶瓷企业,提出“扶持壮大一批,改造提升一批,转移淘汰一批”的战略计划。以巩固现有龙头企业的地位,通过开发新技术,利用新能源,实现清洁生产。经过整改可以达到环保、规划、国土等有关要求的企业予以保留,环保、能耗、安全生产不能达标的企业,将引导其异地改造或关闭转产。
据当地经贸局统计截至2008年12月底,全市已有144家约占总数50%的建筑陶瓷企业自行转产、结业或被依法关闭。佛山中心城区的禅城区,关闭或转产的企业已占该区陶瓷企业总数的近70%。
一位当地政府官员向《小康》记者透露,佛山陶瓷是走还是留,这个话题在佛山由来已久,而恰恰是这个时候,政府下定了决心。该上述官员向记者表示,环境污染越发严重、节能降耗任务艰巨、资源约束日益突出、自主创新有待加强、企业不够大不够强、行业自律管理较弱、国际市场存在障碍等等,都是促使政府立下决心“壮士断腕”的主要原因。但该官员强调,政府并不是要逼走这些企业,只是想实现一个总部经济概念,以牺牲小部分的GDP,换来青山绿水的效应。
当地相关部门提供的一份数据资料显示,2007年,佛山市环境统计中陶瓷行业重点企业的工业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业废气等排放量,分别占环境统计中所有重点工业企业总和的59.86%、42.15%、32.27%、2 9.85%。在能源方面,2007年佛山市规模以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陶瓷工业总产值占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82.6% )实现工业总产值743.4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8%,但其综合能源消费量却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7. 5% 。
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小康》记者,陶企与当地政府的政策博弈中,企业只能选择离开,没有任何话语权。
《中国陶瓷》执行主编、佛山陶瓷行业协会秘书长尹虹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认为,“外迁将使这个城市的名片逐渐没落,污染也只是政府的一个借口,在节能减排指标层层分解考核的行政体系下,政府官员肯定是以自己发展的政绩来寻找突破口。”但尹虹认为,无论什么原因都不能这样伤害企业。他表示,要真正实现产业转型,必须抓创新和市场拓展,否则一切都是假象。“行政手段只是一种应急举措,节能减排和环保还必须靠技术。”
大整合的品牌时代
事实上,佛山的陶企外迁和江西景德镇资源枯竭只是中国陶瓷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高压政策和资源枯竭、人民币汇率上升、原材料的采购成本骤涨、金融危机以及持续的贸易壁垒等一系列问题的影响下,中国陶瓷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
尹虹指出,中国的陶瓷市场对房地产市场的依赖性很强,房地产价格壁垒倒塌了,整个市场也就下来了。而唯一能改变困境的就是可持续发展。以佛山陶瓷为例,从1984年开始引进,产量发展到了现在16亿平方米,占了全国50%的份额,在世界上也占了20%—30%。如今,整个行业如何持续、健康地发展,这是最大的问题,这中间涉及的问题很多。
他认为,中国陶瓷企业在多种产品上缺乏领先的开发设计能力,是其发展受到牵制的主要原因。这也决定了我国整个陶瓷企业在全球的产业分工中处于末端地位,而处在末端地位的利润往往是非常低的。
另一方面,中国陶瓷企业过于盲目地多元化,在单一产品发展壮大后开始盲目扩张,并无新亮点,导致最后进退两难。而整个行业内缺乏战略层面的差异,企业之间没有真正产业链条意义上的分工,只是集中在狭窄的制造领域竞争,故很容易胎死腹中。
“国内陶瓷与国际先进陶瓷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开发设计上的落后,以及品牌意识薄弱、观念差异和结构散乱。”
而国际陶瓷巨头在开发上不惜大投入,特别是那些具有品牌优势的企业更以其独具特色的陶瓷设计演绎市场,如美标、科勒、东陶、泰莉沙等国际陶瓷品牌。
而业内普遍的看法是,陶瓷行业已进入了大流通、大整合的品牌时代。现在的竞争,是厂商一体化的联合竞争,这样将会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永认为,“做大做强陶瓷品牌是中国陶瓷业在国际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缺乏品牌,就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足。”
中国陶瓷要想走出另外一重天,必须进入世界主流通道跳出低水平徘徊的圈子,这是大家的共识,也是未来的希望。
日本陶瓷
20世纪80年代时日本经济规模上仅次于美国,在陶瓷工业技术装备水平、高精尖加工能力、产业结构等方面,均居世界前列。由于日本的陶瓷企业极为注重全面质量管理,出现了一大批世界名牌陶瓷企业,如日用瓷企业有诺里蒂克、鸣海、三乡等;建筑陶瓷卫生陶瓷企业有TOTO、伊奈等世界闻名的企业。
日本能够成为陶瓷强国,其优势在于:其一,日本有很多从事材料的生产和研究的大公司,研究所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一大批优秀的技术力量;其二,国内新型陶瓷材料的需求市场较大;其三,日本政府多年来启动了不少大型陶瓷应用开发科研项目来巩固其陶瓷产业的优势。
但自1991年泡沫经济崩溃开始,日本的陶瓷业也随之走入了低迷。(陈勇)
烧土的青烟升腾了千年,终于要到尽头,传统的陶瓷行业不得不面对高岭土渐渐缺失的现实。
3月5日,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传来消息,景德镇被国务院明确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在经过千年的挖掘之后,景德镇人赖以自豪的陶瓷原料高岭土已经濒临枯竭。
资源枯竭之城
有些称号虽然不雅,但却可以得到一些实惠。
中央财政对资源枯竭城市将每年给予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政策连续实施4年——“资源枯竭城市”的扶持政策一经推出,立马就成了“香饽饽”,各大资源性城市纷纷争夺。誉有中国瓷都之称的景德镇终也按捺不住,挤身入内。
当地一名官员私下向记者直言:“有钱,有政策,为什么不挤?”
另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学者告诉记者,能获得中央财政连续4年5亿元的资金扶持以及可以享受国家一系列的相关优惠政策,这才是地方政府费尽心机的原因,景德镇此次能被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他表示,政府可谓“煞费苦心”。
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国家对其的优惠政策包括财税金融、矿产开发和土地利用、社会发展扶持、产业发展扶持等方面。其中,中央财政对资源枯竭城市还将每年给予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政策连续实施4年,财力性转移支付总金额将超过 5亿元人民币。
“这对景德镇来说是一个机会,难得的机会。”景德镇市瓷局的办公室主任段雪灿告诉《小康》记者,国家对资源枯竭城市的优惠政策,将使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迎来另一重天。
自3月份国务院将景德镇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起,段雪灿接受一波接一波的记者采访时,一再重复这句话。
景德镇市发改委主任李晓民认为,这笔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如果运用合理的话,有可能会拉动50亿、乃至上百亿元的投资。以后问题的关键在于:下一步该怎么走?如何适应城市转型?
事实上,当地政府希望借助国家政策支持,陶瓷产业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向“循环经济型城市”的转变,从而在国内资源枯竭城市中竖立起一个典型。
作为中国最古老工业的发样地之一,这里一直都是中国的制瓷中心和产业工人的聚集地,工业化程度较高,企业工人、尤其是陶瓷工业工人数量庞大。但自上世纪末,当地十大陶瓷企业改制后,部分陶瓷企业因不适应市场要求而被淘汰,导致大批职工下岗失业,就业、再就业压力极大。
另一方面,随着资源枯竭和国家有关矿产资源政策的实施等原因,大批瓷土矿和以瓷土矿为主要生产原料的企业破产、关闭,与瓷上配套的加工,制造型瓷厂已都普遍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一份来自官方的材料显示,景德镇全市国有和集体瓷矿及制瓷企业数量,从上世纪90年代的300余家,下降到2 007年的157家。而2005年至2007年间,景德镇瓷矿制瓷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11.9%、1 1.7%和11.3%,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也从2005年的20.1%、2006年的17.3%下降到20 07年的11.2%。
“不是说成为资源枯竭城市,景德镇就不搞陶瓷了。这也不是一顶‘贫困县的帽子’,戴上去就不摘下来。”景德镇市市长李放认为,景德镇是可以从资源枯竭的危机中,发现里面蕴藏的“生机”。他表示,依靠大量消耗资源、以环境遭受破坏为代价的传统陶瓷产业,将被高附加值的新型陶瓷产业所替代。
在景德镇陶瓷产业《2009—2012年发展规划》中显示,未来3年内,景德镇将借助部省共建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的平台,加快陶瓷产业、科研、教育、贸易交流四大基地建设,调优结构,全面提升景德镇陶瓷的市场竞争力。“到2 010年实现陶瓷工业总产值150亿元;力争到2012年实现陶瓷工业总产值300亿元,出口创汇5亿美元,上缴税金 6.5亿元,陶瓷产业规模、经济效益跃居全国产瓷区前列。”
当地发改委一名官员表示,中央政策的落实将有力推动景德镇传统陶瓷产业升级与转型,并以此吸纳大量陶瓷企业下岗职工,使之真正成为当地陶瓷产业的支柱力量。
这位官员认为,让陶瓷产品由低端走向高端、陶瓷行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化方向发展.这才是国家将景德镇确定为资源枯竭城市的根本目的。
2007年在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下,佛山市委市政府提出要“赶走污染,做强陶都”,建立陶瓷总部经济,对陶瓷企业实行限批。因为在当地的发展受到限制,为此引发了佛山陶瓷企业大量外迁。在这场战略性迁移和扩张变局中,景德镇政府向这些企业伸出了橄榄枝,相继有“乐华”、“金意陶”、“欧瑞特”等佛山知名建陶企业落户该市,总投资额达80亿元人民币大量的佛山陶瓷企业落户景德镇,形成了南陶北上的局面,更使景德镇政府乐开了怀。
“景德镇成了最大的赢家。”景德镇市副市长黄康明认为,这也将对景德镇的陶瓷产业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当地官员告诉《小康》记者,建筑陶瓷、卫生陶瓷是景德镇的“短腿”,但这些项目都建成投产后,势必将推动景德镇陶瓷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然而,这些企业的集聚会不会破坏景德镇的生态环境,并带来工业污染?会不会耗尽景德镇上好的陶瓷原料,给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这是当地人们所担心的。
一位景德镇陶企的老板直言,景德镇目前的市场秩序、创业环境等太需要改善,否则让人感觉太模糊,更让当地企业对现状感到失望和痛心。
没有高岭土的陶瓷
国家建筑卫生陶瓷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程晓勤认为,当地政府的做法是一种是只要GDP,不看长远的表针方式,其产业发展之所以会沦落为今天与当地政府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景德镇制瓷始于汉代,而其之所以名闻天下,领骚于瓷业,最重要则归功于瓷土。正因为景德镇有着高岭土等优质瓷土和瓷石,奠定了景德镇在陶瓷领域的领先地位。
景德镇陶瓷馆书记李宁向《小康》记者介绍,景德镇境内瓷土矿资源分布广泛,近30%的土地面积有瓷土矿资源的蕴藏。自清朝宫窑设立,景德镇开始对瓷土资源进行规模开采,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市登记各类瓷矿以及以瓷矿为主要生产原料的国有制瓷企业有15家,当时的年生产能力达10万吨。
然而,随着长时间大规模地开采,当地瓷土矿资源逐步枯竭,该市以瓷土矿为主的采掘制瓷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日益下降。一份官方资料显示,目前景德镇累计探明的瓷矿资源总量约1340万吨,但现在可开采储量不足100万吨。瓷土矿产量从2005年的9.5万吨,下降至2007年的8.8万吨。
千年的产业,已近乎燃尽了瓷土的储量。然而这似乎并不影响当地政府的信心。李放认为,资源枯竭是相对的,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新的瓷土资源在该市仍有可能被发现。另外,余干、万年、九江甚至是福建、广西等地的瓷土也都可以为景德镇所用。李晓民则称,可用黏土结合瓷石作为烧瓷原料的“二元配方”,景德镇通过不断改造制瓷工艺,对高岭土的依赖早已降至最低。
但当地的一名国家级工艺大师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指出,高岭土是景德镇陶瓷的标志。景德镇出产的陶瓷都要添加上高岭土,否则就称不上正宗的景德镇瓷器。
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小康》记者,高岭土质纯,耐温性能特别好,这是景德镇陶瓷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而如今,高岭土的渐渐缺失,不得不令人担忧。
《中国陶瓷》杂志执行主编、佛山市陶瓷会秘书长尹虹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表示,景德镇的资源枯竭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人为因素,而且按照目前当地原材料的用量,最多只能维持50年。且这些年高岭土的开采量已经很有限,如果外迁的建陶企业生产线全部开工的话,也许将用不了5年。
“引进建陶企业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克制,绝不能贪多。要有规划地发展这些产业,让这些产业带领景德镇的传统陶瓷产业向前发展,而不是一味的追求GDP。”李宁对《小康》记者说。
“失去了高岭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执政者的观念。如果一个政府没有做好引导产业的发展和规划,不去开拓市场发展,也不追求创新以及人才、物流等方面的配套,只停留在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想法,那么这个产业很快就会没落。”尹虹说。
《瓷器》杂志主编鹿鸣认为,现在是景德镇陶瓷发展最好的时候,有政策、有资金、有名气、有人才,天时地利人和已经占全。
景德镇市一名官员则告诉《小康》记者,景德镇的陶瓷发展与佛山是截然相反的。这个老城的产业需要缓慢推进,不能一味求快,否则物极必反。他表示,现在表面上产业发展缓慢,但正一点点的步入轨道,迟早也会象佛山那样露出耀眼的光芒,但这需要时间。
尹虹认为,无论佛山还是景德镇市政府都要正确来引导当地产业发展,不要做损害当地企业和产业发展的事情,充分地利用资源和政策还有资金,调动企业和产业的积极性,这样中国陶瓷业才会变大变强,否则只会停滞不前。
迷失的高岭村
高岭土的名称来源于景德镇高岭村。这个以盛产著名高岭土的地方,如今却已成为和瑶里景区一起向游客打包“兜售 ”的景点。
在高岭村,记者看到,高岭山上散布着的矿口,仅容一人大小出入,稀稀拉拉的游客在拍照,丝毫感觉不到这个地方曾经的辉煌。
高岭村70多岁的老王向记者回忆,二三十年前,我们这里还到处有挖矿的,挑担的,后来慢慢就没有了,这几年更是难得见人。
李宁告诉《小康》记者,随着资源的枯竭,再加上地点偏僻,现在已经没什么人去高岭村了。如今,高岭村村民的生活已经和高岭土没有什么联系。
2009年4月5日,天气闷热。过了清明,天开始慢慢热了起来。吴向东坐在车上,懒懒望着街上的人来人往发呆。
吴今年46岁,是景德镇的一名黑摩司机。13年前,景德镇十大瓷厂改制,吴向东下了岗,在领了三年每月169 元的生活费后,彻底与大锅饭告了别。老吴东挪西凑的找人借了5000元钱买了部嘉陵摩托,上路当起了黑摩司机。一家老小的生活、孩子读书全指望着这部车了。
老吴告诉记者,生意并不好做,越来越多的失业人员当起了黑摩司机。且油价又贵,政府查的还紧,有时候为了几元钱的生意,两辆车都能打起来。
像老吴这样的下岗瓷工,在景德镇的大街小巷遍处可见。
据官方资料显示,景德镇市共有陶瓷工人15万人,其中下岗或转岗49000人,占总人数的32.7%,这一人群自然成了当地政府的心头肉痛。此次申报资源枯竭型城市成功,中央财政5亿元人民币支持将进一步在相当程度上,缓解当地的财政紧张局面。据悉,政府打算将财政的资金拿出一部分来解决这一长期滞留的问题。但究竟能解决多少问题、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问题,依然是一个未知数。
连日来,当地媒体对资源枯竭进行了铺天盖地的宣传报道,老吴指着瓷都晚报的一条报道问记者:“都说资源枯竭国家给钱,那我能分到钱吗?”……
中国陶瓷的转型之痛
佛山与景德镇两地无论以哪种方式转身,都将是中国陶瓷工业发展史上一个里程式的转身。
“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基地是佛山市陶瓷产业优化升级的重点项目,是佛山发展陶瓷总部经济的第一个实质性载体。” 3月18日上午,佛山市委书记林元和在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基地启用仪式上如是说。据悉,该基地进驻的商户除了有佛山本土品牌,也有来自华东、福建、山东、河北等国内其它产区的品牌,更有来自意大利、日本等国际品牌。
国家建筑卫生陶瓷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华夏陶瓷产业联盟秘书长程晓勤向《小康》记者表示,这对千年陶都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种考验。
据佛山市发改委的一份资料显示,该市将力争在2008年到2015年把佛山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陶瓷产业总部基地,实现佛山陶瓷由传统产业向都市型、创新型、知识型产业转型跃升。与此同时,成功申报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千年瓷都景德镇也将以其瓷都品牌大做文章。
对此,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一名负责人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认为,两地无论以哪种方式转身,都将是中国陶瓷工业发展史上一个里程式的转身。
佛山大搬家
“我们其实不愿走,可是不走又能怎么样?”佛山市一家陶瓷公司老板文志新显得很无奈。文志新是一家本土陶瓷品牌的企业老总,创办至今的十年间,企业一路风雨。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的利润下降了40%,今年刚缓过气,却遭遇了外迁之令。
事实上,佛山陶瓷外迁之令早在2008年5月已陆续下达,文志新的企业因为在之前的几关选核中幸运过关,故一直拖到了今天。
“原材料涨价、化工料涨价、燃油涨价、燃煤涨价、电费涨价以及成本的价格压力等,我们都挺了过来,哪怕是受金融危机影响,行业内超过三分之一的生产线已经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的时候,我们也没怕过,可如今我们却怕了。”文志新告诉记者,如今整个佛山市363家陶瓷企业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自2008年5月起,佛山市委市政府以节能减排为切入口,对全市363家陶瓷企业,提出“扶持壮大一批,改造提升一批,转移淘汰一批”的战略计划。以巩固现有龙头企业的地位,通过开发新技术,利用新能源,实现清洁生产。经过整改可以达到环保、规划、国土等有关要求的企业予以保留,环保、能耗、安全生产不能达标的企业,将引导其异地改造或关闭转产。
据当地经贸局统计截至2008年12月底,全市已有144家约占总数50%的建筑陶瓷企业自行转产、结业或被依法关闭。佛山中心城区的禅城区,关闭或转产的企业已占该区陶瓷企业总数的近70%。
一位当地政府官员向《小康》记者透露,佛山陶瓷是走还是留,这个话题在佛山由来已久,而恰恰是这个时候,政府下定了决心。该上述官员向记者表示,环境污染越发严重、节能降耗任务艰巨、资源约束日益突出、自主创新有待加强、企业不够大不够强、行业自律管理较弱、国际市场存在障碍等等,都是促使政府立下决心“壮士断腕”的主要原因。但该官员强调,政府并不是要逼走这些企业,只是想实现一个总部经济概念,以牺牲小部分的GDP,换来青山绿水的效应。
当地相关部门提供的一份数据资料显示,2007年,佛山市环境统计中陶瓷行业重点企业的工业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业废气等排放量,分别占环境统计中所有重点工业企业总和的59.86%、42.15%、32.27%、2 9.85%。在能源方面,2007年佛山市规模以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陶瓷工业总产值占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82.6% )实现工业总产值743.4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8%,但其综合能源消费量却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7. 5% 。
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小康》记者,陶企与当地政府的政策博弈中,企业只能选择离开,没有任何话语权。
《中国陶瓷》执行主编、佛山陶瓷行业协会秘书长尹虹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认为,“外迁将使这个城市的名片逐渐没落,污染也只是政府的一个借口,在节能减排指标层层分解考核的行政体系下,政府官员肯定是以自己发展的政绩来寻找突破口。”但尹虹认为,无论什么原因都不能这样伤害企业。他表示,要真正实现产业转型,必须抓创新和市场拓展,否则一切都是假象。“行政手段只是一种应急举措,节能减排和环保还必须靠技术。”
大整合的品牌时代
事实上,佛山的陶企外迁和江西景德镇资源枯竭只是中国陶瓷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高压政策和资源枯竭、人民币汇率上升、原材料的采购成本骤涨、金融危机以及持续的贸易壁垒等一系列问题的影响下,中国陶瓷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
尹虹指出,中国的陶瓷市场对房地产市场的依赖性很强,房地产价格壁垒倒塌了,整个市场也就下来了。而唯一能改变困境的就是可持续发展。以佛山陶瓷为例,从1984年开始引进,产量发展到了现在16亿平方米,占了全国50%的份额,在世界上也占了20%—30%。如今,整个行业如何持续、健康地发展,这是最大的问题,这中间涉及的问题很多。
他认为,中国陶瓷企业在多种产品上缺乏领先的开发设计能力,是其发展受到牵制的主要原因。这也决定了我国整个陶瓷企业在全球的产业分工中处于末端地位,而处在末端地位的利润往往是非常低的。
另一方面,中国陶瓷企业过于盲目地多元化,在单一产品发展壮大后开始盲目扩张,并无新亮点,导致最后进退两难。而整个行业内缺乏战略层面的差异,企业之间没有真正产业链条意义上的分工,只是集中在狭窄的制造领域竞争,故很容易胎死腹中。
“国内陶瓷与国际先进陶瓷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开发设计上的落后,以及品牌意识薄弱、观念差异和结构散乱。”
而国际陶瓷巨头在开发上不惜大投入,特别是那些具有品牌优势的企业更以其独具特色的陶瓷设计演绎市场,如美标、科勒、东陶、泰莉沙等国际陶瓷品牌。
而业内普遍的看法是,陶瓷行业已进入了大流通、大整合的品牌时代。现在的竞争,是厂商一体化的联合竞争,这样将会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永认为,“做大做强陶瓷品牌是中国陶瓷业在国际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缺乏品牌,就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足。”
中国陶瓷要想走出另外一重天,必须进入世界主流通道跳出低水平徘徊的圈子,这是大家的共识,也是未来的希望。
日本陶瓷
20世纪80年代时日本经济规模上仅次于美国,在陶瓷工业技术装备水平、高精尖加工能力、产业结构等方面,均居世界前列。由于日本的陶瓷企业极为注重全面质量管理,出现了一大批世界名牌陶瓷企业,如日用瓷企业有诺里蒂克、鸣海、三乡等;建筑陶瓷卫生陶瓷企业有TOTO、伊奈等世界闻名的企业。
日本能够成为陶瓷强国,其优势在于:其一,日本有很多从事材料的生产和研究的大公司,研究所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一大批优秀的技术力量;其二,国内新型陶瓷材料的需求市场较大;其三,日本政府多年来启动了不少大型陶瓷应用开发科研项目来巩固其陶瓷产业的优势。
但自1991年泡沫经济崩溃开始,日本的陶瓷业也随之走入了低迷。(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