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粉体网讯 为响应国家“推动中药生产工艺数字化、绿色化”的号召,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2025第二届药用粉体技术暨中药粉体加工及分析检测技术研讨会,在IPIE 2025上海国际高端粉体装备与科学仪器展览会同期顺利召开。
本次会议聚焦“创新驱动·技术赋能·质量升级”,通过前沿技术分享、典型案例剖析与跨领域协作,旨在攻克粉体工艺共性难题,推动检测技术标准化,助力中药产业向高精度、低能耗、智能化的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会议的召开为行业搭建了技术转化平台,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
来自沈阳药科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及企业的专家教授,围绕药用粉体的制备与表征分享了最新的研究进展。
粉体在中药中占比高,是多数固体制剂的基础,直接影响制剂质量与疗效。李范珠教授介绍了中药粉体在现代制剂中的核心地位及粉体改性关键技术,讲解了改性粉体在现代剂型中的应用。

©Zhao Kaixiang/Cnpowder.com.cn
浙江中医药大学李范珠教授作《中药粉体及改性技术与现代剂型(制剂)的密切联系》报告
徐冰教授介绍了固体制剂设计进展及固体制剂仿真设计,最后对固体制剂的未来做了展望。

©Zhao Kaixiang/Cnpowder.com.cn
北京中医药大学徐冰教授作《仿真驱动的中药固体制剂大品种混合工艺设计》报告
喷雾干燥是中药粉末制剂生产中的关键技术。该技术通过将中药提取液雾化,并在热风中瞬间干燥,得到流动性好、溶解性佳的精细粉末。其优势在于高效保留活性成分的同时,显著提高制剂稳定性,并便于后续制成颗粒、胶囊等剂型。金晓晖指出,喷雾干燥的应用有力推动了中药制剂向标准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Zhao Kaixiang/Cnpowder.com.cn
步琦实验室设备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产品专家金晓晖作《中药粉末的自动化干燥造粒技术——喷雾干燥》报告
崔福德教授介绍了挤出滚圆技术引入中药微丸制备,已获含提取物50~70%微丸、全草粉100%微丸及缓释包衣制剂;中药微丸成品体积、吸潮性与服药负担均显著降低,并易实现缓释。

©Zhao Kaixiang/Cnpowder.com.cn
沈阳药科大学崔福德教授作《中药微丸的制备技术-挤出滚圆法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报告
吴铎教授介绍了自主研发的面向高端功能粉体的喷雾制粒装备技术平台,以“经口吸入粉雾剂”和“鼻用粉雾剂”为应用导向,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及产品应用开发案例分析,针对颗粒尺寸、形貌、密度、晶型、表面组成等关键结构属性,目标阐明前驱液配方和技术工艺参数对颗粒微纳结构的影响机理和调控机制,并解析颗粒结构属性与其流动性、存储稳定性、肺部及鼻腔宏观递送性能等关键质量属性间的构效关系。

©Zhao Kaixiang/Cnpowder.com.cn
苏州大学吴铎教授作《基于喷雾制粒技术的中药鼻用粉雾剂研发》报告
何梦春经理介绍了德国新帕泰克针对不同药物剂型颗粒的粒度粒形分析技术与应用。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际案例分享,帮助医药企业了解如何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Zhao Kaixiang/Cnpowder.com.cn
德国新帕泰克有限公司大区经理何梦春作《先进的粒度粒形检测技术在医药行业中的应用》报告
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发展经历了从传统手工制造到机械化生产,再到近年来的智能制造转型。在此过程中,AI的应用为中药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技术进步,尤其在药物生产、工艺优化、质量控制和数据分析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杜若飞研究员探讨了中药智能制造的背景与前景,重点分析了人工智能(AI)在中药产业中的应用与赋能,并详细介绍了中药智能制造的底层逻辑,强调通过对制剂成型过程的深刻理解与建模,利用AI技术提升工艺参数控制和质量检测水平,接着进一步分析了中药智能制造的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中药智能制造的未来发展方向,强调了跨学科融合与AI赋能的不可逆趋势,呼吁行业顺应技术革新的浪潮,积极推动产业升级。

©Zhao Kaixiang/Cnpowder.com.cn
上海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杜若飞作《中药智能制造:AI赋能产业升级》报告
传统中药粉体质量评价方法存在耗时长、样品消耗大、难以在线检测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中药智能制造的需求。李文龙研究员以多种中药粉体/颗粒为对象,系统测定其粉体的物理性质(如粒径、流动性、密度、吸湿性等)与化学组成,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NIR光谱与粉体物理化学参数之间的定量转化模型,探索光谱技术在中药粉体质量快速评价中的应用潜力,成功构建了中药粉体的物理化学指纹图谱,并验证了NIR光谱技术在粉体关键质量属性预测中的准确性与稳定性。该研究为中药粉体质量的在线监测与智能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撑。

©Zhao Kaixiang/Cnpowder.com.cn
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员李文龙作《基于光谱技术的中药粉体物理化学指纹图谱的构建及其快速转化研究》报告
本次研讨会成功搭建了“产学研用”的高效对接平台,标志着在创新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共同构建了中药粉体创新发展的新生态,为中药现代化注入了新动能。
(中国粉体网上海报道/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