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粉体网讯 当前,低空经济正在快速发展,无人机等飞行器已经逐渐应用在测绘、航拍、农业、物流、医疗或紧急救援等领域。尤其在一些人力执行相当棘手且危险的领域,无人机成为了我们的得力帮手。
图源:pixabay
相关机构调研显示,全球无人飞行器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4年的317亿美元成长至2030年的912.3亿美元,预测期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6.3%。
市场不断扩大的同时,对无人机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比如图像传输速度和清晰度等,还要飞得越高飞得越久,相应地其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也越来越多。但是由于无人机的体积要尽可能小巧,这便导致其整体设备的散热成为了制约其技术突进的瓶颈。
01.热从何来
电池
电池是无人机的能量储备库,当电池放电时,化学能变为电能驱动电机,这个过程会发热,尤其在无人机紧急起飞或者快速攀升时需要大功率输出,电池需要高倍率放电,电池发热问题更为严重。
相关研究表明,锂离子电池的最佳使用温度范围为25~40℃,超过45℃电池性能就会下降,甚至会起火爆炸。因此需要对无人机用锂离子电池进行散热设计,使其产生的热量及时地散去。
电机、电调
无人机的两大核心就是电机和电调(即电子调速器)。
无人机飞行全靠螺旋桨或者涡扇来牵引带动,驱动它们旋转的动力都是来自电机,电机作为无人机的动力输出单元,也是个“发热大户”。电机内部有铁芯和绕组线圈,绕组通电产生电阻损耗,也就是常说的铜损,电流越大、电阻越高,铜损就越大,发热也就越厉害;铁芯在交变磁场下会产生磁滞涡流损耗,即铁损。像无人机在持续飞行、尤其是高速巡航时,电机长时间高负荷运转,铜损和铁损叠加,热量迅速积聚,这不仅会降低电机自身的效率,导致动力输出减弱,还可能使电机的绝缘材料受损,引发短路故障,让飞行器在空中失去动力,后果不堪设想。
电机随时承担着动力输出工作,电机的转速和功率大小却是靠电调控制,所以无人机能平稳飞行电调是功不可没的。电调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电调过热导致性能衰减,那就不能很好地控制电机转速,那飞控就无法承受住这样大的电流。
逆变器
负责将电池输出的直流电转换为电机所需的交流电。逆变器工作时,通过半导体开关管的频繁导通和关断来实现电能转换。在这个过程中,开关管自身会产生热量,而且由于电流的快速变化,还会在电路中形成高频谐波,进一步增加损耗、产生热量。一旦逆变器过热,其内部的电子元件性能会下降,甚至损坏,造成交流电输出异常,电机无法正常工作,无人机也就陷入了飞行困境。
马达与推进系统电动马达
驱动螺旋桨的马达会因电阻和机械摩擦而产生热量,尤其是在高负载或长时间运作时。电子速度控制器这些装置可调节马达的速度,并在运作期间产生热量,尤其是在管理高电流时。
配电系统配线和连接器
电气连接器和配线会因电阻而产生热量,特别是当电气连接器和配线的大小不足以承载电流或连接不良时。
此外,无人机等各类飞行器具有一定的智能化功能,实现这些先进功能也必使得芯片和器件本身的发热量进一步增加。如摄像头,它是飞行器的眼睛,然而摄像头在运行时产生的热量多,如果散热不及时,导致温度升高,电子设备电阻升高,就会损坏电子元件,从而影响图像传送的稳定性。
02.散热“三十六计”
为了解决无人机散热问题,工程师们想了很多办法,如液冷、风冷以及各种高效的导散热材料。
液冷,就像是给设备安排了一条“清凉小溪”。冷却液在封闭的管路中循环流动,流经发热部件时,热量就如同被溪水裹挟着,源源不断地带走。重新冷却后的冷却液又回到电池部位,如此往复,确保电池始终处于适宜的工作温度区间。
风冷,则是借助风扇、通风口等,让空气流动起来带走热量,好似给设备吹起了“清凉之风”。在一些小型无人机或者对重量、成本控制极为严苛的项目中,风冷大显身手。
电池包用胶详解,来源:汉高
导/散热材料及部件在无人机热管理中表现也相当给力,例如,在电池热管理中,导热凝胶、导热硅脂、导热粘接胶、导热垫片等热界面材料必不可少;在芯片散热方面,热界面材料、热管、均热板等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小结
总之,无人机的技术发展与热管理水平息息相关,有效的热管理解决方案可确保所有元件在指定的温度范围内运作,提升飞行作业的性能、可靠性与安全性。
参考来源:
[1]中国粉体网
[2]eVTOL热管理:解锁电动飞行的“热”密码.eVTOL产业通
[3]无人机用锂离子电池散热设计.清华大学
[4]新一代无人飞行器(UAV)热管理的需求与机遇.热管理Ultra
[5]无人机散热方案.工典科技
(中国粉体网/山川)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