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基建狂魔”进军月球!嫦娥八号将在月球实现3D打印造砖


来源:中国粉体网   留白

[导读]  “基建狂魔”要把房子盖到月球上去。

中国粉体网讯  4月1日,“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对公众展出。随着人类对月球长期驻留的探索迈向实质性阶段,中国探月工程再传突破性进展:计划于2028年发射的嫦娥八号探测器,将携带全球首台“月壤打砖机”登陆月球南极,首次开展月壤3D打印制砖试验,为构建永久性月球基地奠定关键技术基础。这一创新实践不仅标志着中国深空探测从“资源采集”向“原位利用”的跨越,更在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中率先开辟了“就地取材”的工程化路径。  

 

月壤变砖:从“太空沙”到“建筑基元”的技术突破  

 

嫦娥八号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将以月球表面广泛分布的月壤(月球风化层)为原材料,借助太阳能聚焦技术与3D打印工艺实现月面原位制砖:首先通过特殊装置将太阳能聚焦至1400-1500℃高温,经光纤传输至“月壤打砖机”,强光照射下使月壤中富含的二氧化硅(约48%)、氧化铝(约17%)等矿物成分熔融;继而采用微波烧结与真空热压技术,通过3D打印设备对熔融材料进行层层堆叠成型,最终制得抗压强度达100兆帕的“月壤砖”——该强度指标超过普通红砖3倍,可满足月球基地抵御极端温差、宇宙辐射及微陨石冲击的严苛需求。



月球科研站需要能够适应月球极端的环境条件,包括微重力、强辐射、极端温度(日间平均温度107°C,夜间平均温度-153°C)以及微流星体撞击等危险因素。建筑结构也需要具备良好的隔热和散热性能,应对温差变化。采用3D打印技术可避免航天员长时间太空作业,降低其暴露在宇宙辐射和微流星体撞击风险下的几率,同时也可通过打印防护设施等增强基地的安全性



值得关注的是,这批砖块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智慧中的榫卯结构设计,无需粘合剂即可实现模块化拼接,不仅简化了地外环境下的施工难度,更通过结构优化提升了建筑整体稳定性。

 

多维度验证:从地面模拟到太空实测的全链条攻关  

 

为确保月壤砖技术的可靠性,中国科研团队开展了从地面到太空的多阶段试验:  

 

地面模拟阶段,选取成分接近月壤的东北长白山火山灰作为原材料,通过真空热压烧结工艺制成模拟砖块,完成材料配方与工艺参数的初步验证;  



太空暴露试验,2024年11月16日,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将首批模拟月壤砖送至天宫空间站外,开展为期三年的极端环境耐受性测试,重点评估宇宙射线、高低温循环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相关数据将直接指导月球原位打印工艺的优化。  

 

智能协作:机器人系统赋能月球“无人建造”  

 

嫦娥八号搭载的“多功能月球表面作业机器人”(由香港科技大学等团队联合研发)将成为月面建造的核心执行者。该机器人具备三大核心能力:  

 

1. 自主作业:通过AI导航系统识别复杂地形,自动完成月壤采集、砖块打印及结构拼接,支持毫米级精度操作;  

 

2. 能源互联:作为“移动充电宝”为探测器提供电力支持,并通过高速数据链路实现多设备协同控制;  

 

3. 环境适应:配备耐极端温度的防护涂层与抗辐射电子元件,可在月面恶劣环境下持续作业超过500小时。  

 

这种“设备自主化+任务智能化”的模式,不仅降低了载人作业风险,更标志着中国在深空探测装备的智能化水平上达到国际领先。  

 

基建狂魔开启月球基建新范式:从“地球搬运”到“月面制造”  

 

相较于传统方案中从地球运输建材的高昂成本(预估单公斤材料运输成本超过20万美元),嫦娥八号的“原位制造”模式将使月球基地建设成本降低90%以上。这种颠覆性变革不仅适用于月球,更为火星基地、小行星采矿站等深空设施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国际同行对此高度关注:欧洲航天局虽曾提出月壤覆盖充气框架的概念,但中国首次将3D打印制砖技术推进到工程验证阶段,成为地外原位建造领域的“破冰者”。  

 

当前,中国探月工程已从“绕、落、回”的无人探测阶段,正式转入“建、用、驻”的载人探索新阶段。嫦娥八号的“造砖”任务,正是探月工程四期“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的先导性试验——根据规划,2026年嫦娥七号将前往月球南极进行探测,2028年嫦娥八号将携带“打砖机”在月球南极进行月壤打印制砖试验,2030年前中国将实现载人登月,2035年建成月球南极核心站区,2040年将建成一个完善型的国际月球科研站,开展日地月空间环境探测及科学试验;再之后,将建设“应用型月球科研站”,形成一个多功能月球基地。

 

粉体技术赋能航天:从材料创新到工程实践的深度融合  

 

此次月壤制砖技术的突破,本质上是粉末冶金与增材制造技术在航天领域的深度应用。月壤颗粒的精细处理、高温烧结过程中的相变成控制、3D打印层间结合强度优化等关键环节,均依赖于粉体材料科学的长期积累。中国在金属粉体、陶瓷粉体领域的技术储备,为月面原位建造提供了坚实支撑,也为全球粉末冶金行业打开了“地外应用”的想象空间。  

 

随着嫦娥八号任务进入倒计时,人类首次在地球以外天体实现“自造建材、自建基地”的梦想正逐步照进现实。这项融合了材料科学、智能装备与航天工程的创新实践,不仅是中国探月工程的里程碑,更将为全人类的深空探索提供“中国方案”,推动月球从“探测目标”转化为“生存空间”,迈出人类迈向宇宙文明的关键一步。

 

参考来源:

央视网、央视新闻、空天逐梦视频号

面对面 | 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留白)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请告知删除!

推荐3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