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始终迎合市场需求,是碳酸钙最强大的生命力——访国家超细粉末研究中心杨永和副总工程师


来源:中国粉体网   昧光

[导读]  访国家超细粉末研究中心杨永和副总工程师。

为促进我国碳酸钙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技术及装备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中国粉体网以“精细加工,高值应用”为主题,于2023年3月16日-3月17日在河南南阳举办了“2023全国碳酸钙产业高值化发展交流大会”。会议期间我们邀请到了华东理工大学国家超细粉末研究中心杨永和副总工程师做客“对话”栏目,参与视频访谈。


 


杨永和副总工程师

 

粉体网:杨总,您能否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国内外大型碳酸钙企业有哪些?各自有哪些代表产品?

 

杨总:近几年,碳酸钙行业在国内外都已经属于比较大的行业。国外碳酸钙公司格局,在北美地区是以美国特种矿物技术公司为龙头,产品包括纳米碳酸钙、轻质碳酸钙、重质碳酸钙,年产量大约400万吨左右;欧洲地区是以欧米亚和英格瓷为代表的重质碳酸钙企业,其中英格瓷通过收购苏维公司增加了轻质碳酸钙业务;在亚洲主要是以日本白石钙株式会社为龙头,产品业涵盖了重质碳酸钙、轻质碳酸钙、纳米碳酸钙。

 

在国内重质碳酸钙以江西广源化工有限公司为龙头,以及相邻近的东莞五全新材料有限公司、浙江钦堂钙业股份有限公司、池州市富华粉体科技有限公司等都有较大的生产规模。国内纳米碳酸钙在北方以山西兰花华明纳米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在硅胶行业生产中高端产品;在南方以广西华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有轻质碳酸钙、重质碳酸钙产品,应用在硅胶和橡塑等各领域;桂林金山新材料有限公司,轻质碳酸钙、纳米碳酸钙都有较大的市场规模,在涂料、造纸、塑胶市场有很多建树。

 

粉体网:杨总,目前碳酸钙行业产品结构如何?

 

杨总:在中国重质碳酸钙依然是用量最大的,年产能大概7000万吨,轻质碳酸钙年产能大概2000万吨,纳米碳酸钙150~200万吨。整个行业的产品结构跟国外类似,高端的以纳米碳酸钙为主,中低端的填充材料还是以重质碳酸钙和普通轻质碳酸钙为主。

 

粉体网:杨总,您认为目前下游市场需要什么样的碳酸钙产品呢?

 

杨总:中国是碳酸钙第一生产大国,也是第一消费大国。我认为,碳酸钙下游用户更多的是希望企业生产一些专业化、个性化、差异化的一些产品,尤其是精细化碳酸钙,下游用户是迫切需要的。例如,我们在橡胶、塑料产品种类比较多,有PVC、PP、PE、ABS、PS等等不同种类的塑料,但国内在供应碳酸钙材料的时候往往没有根据树脂性能差异来定制不同产品。这与国内在材料应用、研发结合方面做的工作较少有关,我希望我们碳酸钙行业和下游应用体系的企业多做标准对接和应用研究(数据),以此充实一些个性化需求。

 

粉体网:杨总,请问近几年碳酸钙行业有哪些政策值得关注?您能否给大家解读一下?

 

杨总:碳酸钙行业在中国也有较长的发展史,给大家的感觉它比较低端,这几年虽然已经形成了第一生产大国和第一消费大国的格局,但产业附加值不是很高,甚至还有产能过剩的现象。基于这样的发展情况,在2019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目录(2019年本)》将碳酸钙项目列入限制类条目,这是碳酸钙行业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

 

另外,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计划,政府一直在引导做一些碳酸钙全产业链的开发项目,这几年尤其是环保与碳中和相关政策,对碳酸钙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认为,近几年碳酸钙产业正在由京津冀及江浙沪等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国家也在鼓励承接地接纳这类产业。将来碳酸钙产业的发展趋势将是企业规模大型化,技术装备先进化和连续化,生产线在园内且过程实现“三无排放”。

 

粉体网:杨总,您认为碳酸钙这类比较传统的材料还有多少价值?您能否畅想一下,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碳酸钙的未来什么样的?

 

杨总:目前,我依然认为碳酸钙是最主要的填充材料。碳酸钙是自然界当中最廉价易得的优质原料,最难能可贵的是碳酸钙是一种白色填料。因此碳酸钙在塑料、橡胶以及一些有机体当中是使用量最大,最有生命力的产品。我常常讲,碳酸钙在下游应用领域中,像一个模范一样,它白度高,成本低,这都是填料要具备的根本性优势。

 

将来碳酸钙一定是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一个产业要实现高附加值基本朝向电子信息、食品医药及生物领域方向发展。我认为,碳酸钙今后会涌现不同的技术和企业,在上述领域实现广泛的应用。

 

粉体网: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推荐5

作者:昧光

总阅读量:9509311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