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粉体行业大盘点●电池材料篇


来源:中国粉体网   文正

[导读]  2022年电池材料行业大盘点。

中国粉体网讯


政策动向


1月5日,山东省能源局发布山东省能源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规划中提出示范试验固态锂电池、钠电池集成、“虚拟电厂”等技术,突破锂电池、低成本多价离子电池、动力薄膜电容工艺装备。


1月12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发布《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通知,提出开发锂离子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薄膜太阳能电池。


2月21日,湖北省十堰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十堰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规划中提出以电子信息功能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等为主攻方向,支持石墨烯、锂离子电池和储能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研发、生产、应用,重点发展磷酸铁锂、镍钴锰酸锂等锂离子电池材料。


3月10日,遂宁市人民政府发布“十四五”锂电产业发展规划,规划中提出重点做强做精动力电池和品牌型消费电池,布局发展储能电池。


4月1日,福建省发改委发布关于成立锂电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协调小组的函。文中提出鼓励宁德锂电龙头企业深耕福建,促进全省新能源汽车、储能电池、动力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氟新材料、铜箔、铝箔和电芯制造、电池构建等产业链上下游贯通、产供销配套、大中小协同,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5月2日,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发布成都市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成都市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措施的通知。通知中提出在上游电池材料环节加快招引重点隔膜企业,在中游电池及系统环节加快招引链主企业,加大动力锂电池装机推广和储能锂电池示范应用。到2025年,力争锂电产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


9月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举行“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在电池材料方面,下一步,工信部将强化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推动加快铁、锂等矿产资源开发进程。工信部将强化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努力保持原材料工业稳健运行,引导碳酸锂、稀土等重点产品价格回稳。支持锂资源、锂盐、电池材料等企业与动力电池企业合作。


9月2日,北京市人社局发布《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人力资源开发目录(2022年版)》。文件指出,新能源智能汽车人力资源重点开发方向包含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系统研发与则试、锂离子及钠离子电池技术研发。


9月5日,淮南市发布淮南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文件提出,大力发展高容量长寿命三元正极材料、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和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等新型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电解液及固体电解质材料、燃料电池电解质与电极材料。推进高比能动力电池新材料、新体系及新结构、新工艺研究,鼓励高性能低成本燃料电池材料、电池堆、关键部件和综合集成技术研发。


9月16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印发《甘肃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21—2025年)》。规划提出,优化能源供应结构,以铁锂等矿种为主攻方向,进一步摸清资源潜力,为后续矿产资源勘查提供可靠的基础信息数据。


10月8日,贵州省工信厅发布消息,贵州省统筹1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相关地区加快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10亿元专项资金已于拨付6个重点园区,支持20个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重点项目涉及的54个配套基础设施项目。


10月11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做优做强我省锂电新能源产业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文件指出对锂电池关键材料、高性能动力型、储能型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通过省重点创新产业化升级工程项目,采用股权质押等方式择优予以重点支持,单个项目给予1000-2000万元。


11月7日,湖南省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先进储能材料产业做大做强的实施意见。意见中指出,新设立市级先进储能材料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23-2026年累计安排资金4亿元。


11月16日,安徽省合肥市发布关于公开征求《绿色制造评价锂电池材料》合肥市地方标准意见的通知。其中提到,综合绩效指标分3级(行业平均)、2级(国内先进)、1级(国际领先),从劣到优递增,制造工厂的绩效从锂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的绿色工厂综合绩效评价。


11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稳定发展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查处锂电产业上下游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不正当竞争等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11月21日,贵州省工信厅发布关于对《新能源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22-2030年)(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到2025年,全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规模力争突破5000亿元,形成年生产动力电池120GWh,正极材料及其上游原材料600万吨,负极材料及其上游原材料80万吨,隔膜15亿平,电解液及其上游原材料45万吨,电池回收规模40万吨以及配套的其他辅材等。


11月22日,昆明市人民政府发布昆明市“十四五”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文件指出,大力发展动力电池和消费电池产业,重点发展储能电池产业;重点发展磷酸铁锂、磷酸锰锂、磷酸锰铁锂、三元(镍钴锰)等正极材料产业,加快布局生产石墨、氧化亚硅、电解液、隔膜、铜箔、铝箔等材料。培育引进电池模组和电池包组装生产线,支持做大做强新能源电池终端产品。


11月28日,辽宁省鞍山市科学技术局发布《鞍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规划提到,突破高容量正负极材料、高安全性隔膜和功能性电解液技术,加快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发展,推进锂离子三元电池、消费类电池、动力电池、软包电池、硬包电池、正负极材料、pack模组及装备等技术。


产业动向


锂电正极行业投资与需求两旺,2022年三元材料市场产值仍将超磷酸铁锂


据统计,2020-2022年正极前驱体及正极材料行业拟投资金额合计超过4800亿元,磷酸铁锂和三元仍是市场投资的主战场。2020-2022年,磷酸铁及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行业拟投资总金额超2600亿元。跨界进入的企业大幅增加,行业一体化布局趋势明显。投资的增加,使得行业产能也在快速扩张。公开统计的数据显示到2022年底行业规划产能将达到302万吨,预计实际投放的有效产能在95万吨,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800亿元。2020-2022年间三元前驱体及三元正极材料行业拟投资总金额预计超2100亿元。预计2022年三元正极材料行业出货量有望接近70万吨,市场规模有望超过2000亿元,产值规模仍超铁锂材料。


锂电负极石墨化仍将保持高速增长,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超250万吨


2022年,高温、干旱等导致的限产限电对负极石墨化行业产能利用率造成一定影响。但受新建产能投产影响,负极石墨化价格仍小幅下跌。2021年以来,受下游需求旺盛及限产限电影响,负极石墨化产能供不应求,石墨化代加工价格从2021年初的1.3-1.5万元/吨上升至2022年8月的2.4-2.5万元/吨。2022下半年,随着新建石墨化项目投产,行业供给持续增加,推动负极石墨化代加工价格下跌,但受云贵川等地高温限电的影响,石墨化代加工价格下跌幅度并不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负极石墨化领域规划产能超400万吨,预计负极石墨化仍将保持高速增长,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超250万吨。


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持续上涨,上游狂赚,下游承压


2020年之前,由于新能源汽车销量相对低迷,锂盐价格纷纷跌破企业成本线,大量锂矿企业停业,甚至面临破产风险。2020年9月份,工业级、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从最低的4万元/吨左右启动,到2022年一季度攀升至约50万元/吨。2022年3月,电池级碳酸锂均价上涨至50.04万元/吨,突破前期市场50万元/吨的预测价。8月份,电池级碳酸锂均价为49.10万元/吨,再到10月份,电池级碳酸锂均价已达56.15万元/吨。锂矿价格持续高位之下,上游锂矿企业赚得盆满钵满,多家上市公司业绩“爆表”。下游新能源车企盈利水平承压,车企纷纷加速在动力电池产业链方面的布局,以保障供应链的安全。


车企涌入动力电池回收赛道


去年以来,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导致电池成本居高不下,产业链利润明显向上游集中,利润空间被挤压的下游车企对此叫苦不迭。在此背景下,为降低对原材料的依赖,缓解成本压力,国内外新能源车企纷纷将触角伸向了动力电池回收业务,开启降本增效之路。业内有分析认为,当前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壮大,上至电池生产厂商,下至终端利用企业,牵涉众多。若想有效开发这片蓝海,需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力。


欧洲电池产业迎挑战本土企业“揭竿而逃”


“今年以来国际地缘政治发生较大变化,局势动荡,欧洲能源价格飙升,现在欧洲电价高企,用能成本很高。”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秘书长张雨表示,此外,锂电产业供应链不完整,原材料短缺,材料回收产业欠缺等也影响了欧洲发展电池产业的积极性。一边是持续飙涨的能源价格,一边是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诱惑”,及中国完备的锂电产业链和市场空间,今年以来欧洲本土多家车企、电池材料企业“出走”,给欧洲本土产业形成了不小压力。美国、中国是欧洲车企、材料企业“出走”的重要目的地。


锂电企业竞相赴海外上市


今年以来,已有多家锂电上市公司宣布发行境外GDR,并在瑞交所或伦交所上市。境外上市逐渐成为企业拥抱国际市场的新途径。已有包括华友钴业、欣旺达、星源材质在内的多家国内锂电产业链上市公司宣布加入GDR发行队伍。其中,欣旺达的GDR上市申请事宜已经获中国证监会批复,进展最快;星源材质、杭可科技的相关申请已获中国证监会受理。除此之外,科达制造、杉杉股份、格林美、国轩高科4家企业发行的GDR已于7月成功在瑞交所上市,成为首批在瑞士上市的中国电池企业。企业通过海外上市可以提高其海外知名度,有利于后续向海外客户供应动力电池。此外,现在欧美市场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本地化生产的要求日益严格,这也是促使中国锂电企业走出去的一个重要原因。


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加速


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及储能等产业的快速发展,电池的需求体量持续扩大,使得上游材料供不应求的情况不断加剧,叠加锂资源价格的疯涨,促使产业链企业以及资本市场对于钠离子电池产业的关注。有关机构分析,目前国内钠离子电池厂商产业化进程推进较快,多于2022-2023年实现量产。目前,锂电池上游材料价格短期内难以下降,从成本角度出发,如果钠离子电池快速落地或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电池厂商的成本焦虑。不过,钠离子电池成本优势目前只是体现在理论上。现阶段,和已经发展成熟,靠规模化生产降低了大量成本的锂电池相比,钠离子电池实际上还未能具备成本的优势。


固态电池频获资本青睐


固态电池被认为是具备潜在应用前景的下一代电池技术路线,相关企业纷纷布局固态电池技术。固态电池频获资本力挺,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有7家固态电池相关企业获得30轮融资。具体来看,清陶发展获9轮融资,辉能科技获7轮融资,卫蓝新能源获7轮融资,太蓝新能源获3轮融资,恩力动力获2轮融资,高能时代、中科深蓝汇泽各获1轮融资。资本加持,市场看好,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度在加速。从理论技术,到实际量产,再到装车运营,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路径正逐步明晰。


储能电池开启独立赛道


储能电池和动力电池有什么不同?根据不同应用场景,前者多应用于电力系统,更需要低成本和长寿命;后者主要为车辆提供动力,更追求高能量密度。虽然两者的生产线能够共用,但随着储能行业快速发展,储能电站的规模动辄百兆瓦级别甚至吉瓦级别,业主对定制化、专业化的储能专用电池呼吁高涨。业内人士表示,未来储能电池肯定要开辟自己的独立发展赛道,这不仅是降本增效的需要,更是安全发展的要求。分析认为,虽然今年储能市场需求异常旺盛,280Ah电池供应出现紧张局面,但行业制造能力仍需加强。


企业动向


比亚迪发布CTB动力电池技术


5月20日,比亚迪对外推出了电池车身一体化CTB(CelltoBody)技术。“与传统CTP技术相比,CTB技术将电池上盖与车身底板进一步合二为一,从原来的电池‘三明治’结构进化为整车‘三明治’结构。”比亚迪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廉玉波表示,CTB技术让“刀片电池”与车身结合更为紧密,整车扭转刚度提升一倍,能够打造撞不断的电动车。


宁德时代麒麟电池正式发布


6月23日,宁德时代举行“麒麟电池,推陈出新”第三代CTP技术新闻发布会。宁德时代正式发布CTP3.0麒麟电池,系统集成度创全球新高,体积利用率破72%,能量密度可达255Wh/kg,可实现整车1000公里续航,将于2023年量产上市。


上汽清陶“固态电池联合实验室”成立


7月6日,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与清陶(昆山)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昆山签订协议,正式成立“固态电池联合实验室”,并举行挂牌仪式。


当升科技拟1.59亿元扩建锂电正极材料生产基地前驱体产线


9月16日,当升科技公告称,子公司江苏当升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拟使用自筹资金及银行贷款投资扩建江苏当升锂电正极材料生产基地前驱体产线,前驱体扩建项目总投资额1.59亿元,将建成年产10000吨前驱体产能及配套辅助设施。本次扩建产能完成后,公司前驱体产能将达到15000吨/年。


全球首批量产1GWh钠离子电芯生产线投运


9月30日,华阳集团全球首批量产1GWh钠离子电芯生产线正式投运,实现钠离子电池从中试到量产的关键转换。这标志着华阳集团联合北京中科海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打造钠离子电池“材料—电芯—电池—应用”产业链迈出了坚实一步。


容百科技:2023年正极材料产能规划10万吨/年


10月24日,容百科技接受投资者调研时称,公司锰铁锂现有产能6200吨/年,已同步开始新增5000吨/年的扩建,2023年产能规划10万吨/年。公司现有钠电正极材料产能约1.5万吨/年,计划在2023年底建成3.6万吨/年产能,2024年底建成10万吨/产能。


长远锂科6万吨/年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预计明年一季度投产


10月31日,长远锂科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显示,公司目前在建的两个项目,二期四万吨/年三元正极材料项目已有部分产线投产,预计今年年底能建成投产。六万吨/年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预计今年建设完成,明年一季度能陆续投产。


贝特瑞现有负极总产能40.5万吨/年钠电负极已实现吨级以上订单


贝特瑞披露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显示,其现有负极总产能40.5万吨/年,今年1-9月人造石墨与天然石墨出货量占比约2:1,长期目标为50%-60%石墨化自供率。目前,贝特瑞钠电负极已通过国内部分客户认证,实现吨级以上订单。10月份,贝特瑞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硅基材料第三代已逐步实现量产,第四代处于开发中;布局钠电硬碳负极,已具备产业化能力,正在建设硬碳量产线。


杉杉股份今年负极成品产能约20万吨


11月8日,杉杉股份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公司年初负极成品产能约为12万吨,石墨化产能约为4.2万吨;截止今年年底,预计公司负极成品产能约为20万吨,石墨化名义产能约为19.4万吨,其中四川眉山一期10万吨石墨化产能目前处于产线调试、爬坡中;四川眉山一期10万吨成品产能预计23年年初建成并逐步投产。目前,公司石墨化自供率水平约为50%。


卫蓝新能源湖州基地第一颗固态动力电芯下线


11月22日,卫蓝新能源车规级固态动力电芯下线仪式在浙江湖州隆重举行,标志着卫蓝湖州基地第一颗固态动力电芯正式下线。在湖州基地首颗固态电芯下线当天,卫蓝新能源总投资139亿元的年产20GWh固态电池项目也顺利在湖州签约。


赣锋锂业拟向赣锋锂电增资21亿,并筹划分拆上市


11月23日,赣锋锂业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同意公司启动赣锋锂电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分拆上市的可行性方案论证工作,并授权公司及赣锋锂电管理层根据赣锋锂电经营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适时推进赣锋锂电分拆上市工作。同时,公告还披露了赣锋锂电的增资事项,赣锋锂业以自有资金对控股子公司赣锋锂电增资不超过20.9亿元。


科研动向


新方法数秒合成各种锂电池正极材料


天津大学教授陈亚楠等研究人员日前发现了一种可以在数秒内合成正极材料的高温热冲击策略。研究团队通过高温热冲击策略合成了包括锰酸锂、钴酸锂、磷酸铁锂等材料在内的几种典型正极材料。该发现为高性能低成本正极材料的高效合成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国际期刊《先进材料》上。


可充电锂电池枝晶难题破解


据《焦耳》杂志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解释了可充电锂电池枝晶的形成原因以及如何防止其穿过电解液的方法。这一发现最终可能开启一种新型可充电锂电池的设计之门,这种电池比目前的版本更轻、更紧凑、更安全。


上海硅酸盐所等在过渡金属氧化物正极材料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先进材料与新能源应用研究团队与北京大学研究人员合作,提出新的界面稳定策略,在过渡金属氧化物正极材料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ChemicalEngineeringJournal》上。


新材料突破锂离子电池瓶颈6分钟充电6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与姚宏斌、倪勇教授团队合作,致力于解决锂离子电池高能量密度与快充性能之间的矛盾,提出并制备出一种新型双梯度石墨负极材料,实现了锂离子电池在6分钟内充电60%。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


新型固态锂金属有机电池研发取得新进展


云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郭洪教授团队近期在新型固态锂金属有机电池研发上取得了最新进展,国际期刊《碳能源》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郭洪教授团队设计并制备出三种羧酸锂调控的共价有机框架单锂离子导体材料,并应用于固态锂金属电池,这种策略为构筑高效准固态锂金属有机电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用“淀粉”做负极,钠离子电池性能更好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陈成猛研究员带领的科研团队,利用酯化改性后的淀粉,通过低温氢气还原和高温碳化反应制备了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硬炭,研究成果为后续进行高性能硬炭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关论文发表于储能领域顶级期刊《储能材料》。


参考来源:北极星储能网、电池中国、工信部网站、高工锂电、中国能源报、科技日报等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文正)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推荐17

作者:文正

总阅读量:4049826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