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粉体网讯 春节刚过,比亚迪领衔的一众新能源车企展开了新一轮降价热潮,不少车型都降到了史无前例的低价,国内新能源车市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与国内热火朝天的情形相反的是欧美已经在电动化转型上出现明显的开倒车迹象。近期,一些西方国家暂缓汽车电动化的消息频发。
欧美放缓电动化
作为重视环境保护以及气候变化的先锋,面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挑战,欧美各国原本高举电动化的大旗,承诺通过推动电动汽车转型来减少尾气排放。然而,最近的政策调整却显现出开倒车的迹象。
首先去年9月,英国宣布将“2030年燃油车禁售令”推迟到2035年执行,而德国直接结束了电动汽车的购买补贴,美国近期也宣布放宽“2030年减少尾气排放以及提高电动汽车销量”的目标。
图源:奔驰官网
其次,企业方面也纷纷调整之前制定的电动汽车生产或销售计划。奔驰在2023年财报会上宣布其将50%电动车销售占比的计划从2025年推迟到2030年;此前福特也宣布推迟120亿美元的电动汽车生产计划;而通用汽车则放弃了到2024年中期生产40万辆电动汽车的目标,另外通用汽车和本田放弃了计划一起投资50亿美元,用于共同开发生产更便宜电动汽车的计划合作协议;大众集团官宣取消在德国新建20亿美元电动汽车工厂的计划;苹果公司也宣布放弃研发电动汽车项目。
需求放缓叠加高成本成转型阻力
据EV Sales统计数据显示,虽然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正在快速增长,但2023年美国新车销售中只有9%是电动车。另据道琼斯的华尔街日报和巴伦周刊统计的数据显示,去年12月,欧洲的纯电车销售量同比下降了近四分之一,混电车更是下降了34%。
图源:pixabay
欧美的电价本身比较贵,充电基础设施、行驶里程以及电动汽车与燃油车相比更高的购买费用使电动汽车难以走入当地的普通大众。消费者信心疲软、补贴减少以及无法以实惠的价格买到电动汽车,这些都抑制了电动汽车的需求。
此外,车企的巨额研发成本也是欧美电动化进展缓慢的原因。根据福特2023年财报显示,目前纯电车型的研发占资本支出的40%,亏损额高达47亿美元,福特强调“下一代福特电动汽车,只能在盈利的情况下才会推出”。
欧洲电动化暂缓,出海建厂的企业又该如何?
从中国市场的情况来看,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放缓,以及电池产能加速扩张,产能过剩问题日益凸显。不少企业将目光转向了海外,加速出口及海外建厂。而面对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对中国严防死守,企业将更多希望寄予在了欧洲身上。
基于对欧洲市场的判断,为了规避欧盟的贸易关税壁垒,大量中国锂电产业链上的企业在2022年和2023年快马加鞭赶赴欧洲建厂,包括宁德时代、蜂巢能源、国轩高科、远景动力、亿纬锂能、欣旺达、中创新航等动力电池企业,以及厦钨新能、杉杉股份等锂电材料厂商。
众所周知,企业去欧洲建厂的人工成本、效率成本、环保成本、市场环境和政治环境导致的社会综合成本比国内高出很多。大多数中国企业规划欧洲建厂的时候,都是手握着下游车企订单来的。现在欧洲放慢电动化进程,企业是否担心未来可能会面临订单大幅度减少、成本上升等问题呢?
目前看来还是乐观的。
一是全球电动化转型是大势所趋,欧美车企是愿意推动电动化进程的,但无奈被形势所逼,只好放缓步伐。奔驰官方表示,从未放弃电动化,只是目标推迟五年至2030年,预计到2030年,新能源车销量占比达到50%。通用、福特以及特斯拉也并未降低其长期电动车产量计划,仅仅是推迟2023-2024年的预期。
二是比亚迪等中国车企加速出海,抢占市场。在三电系统、制造与产业链上,中国在低成本电动车领域的优势已经非常明显。从售价来看,包括比亚迪等在内的中国车企在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具有成本优势,如比亚迪海豚海外售价比大众最便宜的ID.3便宜7000欧元左右,就连大众在中国生产的ID.3价格也比同款欧洲生产的ID.3便宜一半以上。欧美国家中,目前仅有特斯拉具备突出的生产成本控制能力。如果中国车企不断向电动化赛道迈进,且大规模进军欧美市场,上游电池厂更不愁没有订单。
参考来源:
1.广州日报《欧美放缓电动化 中国车企接招》
2.电动湃《欧美为什么放缓电动化?》
3.Vehicle《2023岁末:欧美电动车失速,中国电车出海困局》
4.优视汽车《欧美电动化,快凉透了?》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乔木)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