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军院士:深耕电池领域30多年,坐热了“冷板凳”


来源:中国粉体网   昧光

[导读]  陈军院士深耕电池领域30多年,如今,将电池领域这一“冷门”做成了“热门”。

中国粉体网讯 他说:“科研要去坚持,最后一定会春暖花开。”他深耕电池领域30多年,如今,将电池领域这一“冷门”做成了“热门”。

 

1、院士小传

 

陈军,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

 

 

1967年9月生,安徽宿松人。1985-1992年在南开大学化学系学习,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并于1992年留校工作;1996-1999年在澳大利亚Wollongong大学材料系学习,获博士学位;1999-2002年在日本大阪工业技术研究所任研究员。

 

自2002年起任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开大学副校长、先进能源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电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天津市化学会理事长。

 

目前担任《eScience》主编,《Inorg.Chem.Front.》、《Sci.China:Mater.》、《Energy Chem》、《Research》、《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应用化学》、《电源技术》副主编。

 

2、科研成就

 

陈军教授主要从事新能源材料化学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围绕新型电极材料,阐明锂/钠/锌等高比能物质在尖晶石、有机化合物等材料中的储存机制与能量转化规律,拓展了新型电池体系,在无机固体功能材料的合成化学、固体电极制备以及新型电池电极材料开发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创新性贡献。

 

提出了“室温-氧化还原-转晶”新合成方法,室温合成出稳定的导电纳米尖晶石,替代了贵金属铂电极,应用于可充电金属锂、锌空气电池;提出电极微纳化可改善电子电极反应活性和结构稳定性的设想,经大量实验制备了可逆储氢材料、可充锂、钠、镁电池的微纳多级结构电极,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为降低电池电极材料成本及解决电池燃烧爆炸提供了新思路。

 

发展多种醌类电极材料并应用于不同电池体系,设计合成具有目前最高理论比容量的环己六酮,刷新锂离子电池有机正极材料容量的世界纪录,为加速有机电极材料未来商业化进程提供了支持。

 

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0、2017年两次担任国家纳米重点研发项目负责人,2014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20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21年担任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

 

在Nature Chem.、Nature Commun.、Nature Rev.Chem.、Science Adv.等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537篇,他引65000余次,单篇最高他引2080次,H指数136(谷歌学术检索);入选2016-2019年度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获授权发明专利28项,多项实现成果转化;编写著作(专辑)16部(章)。

 

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1,第一完成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一等奖(2020,第一完成人)、2023年“储能杰出贡献奖、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06/2016,第一完成人)、通用汽车中国高校汽车领域创新人才一等奖(2009)、中国电化学贡献奖(2013)、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2013)、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8)、中国侨届杰出人物提名奖(2018)、全国创新争先奖状(2020)等奖励。

 

3、陈军院士团队

 


团队研究方向


严振华

 

 

严振华,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应用化学与工程研究所,毕业于南开大学,湖南安化人。

 

人才称号:天津市“131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人选

 

研究领域:电催化,锂离子电池,储能工程

 

主要从事新能源材料化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聚焦新型电极材料制备新方法的研制,特别关注电沉积技术开发,注重科研成果的实际价值,与多家新能源企业紧密合作。

 

在金属氧化物材料电合成机理和电催化、锂离子电池应用和原位表征方面做出创新性成果。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企业横向课题等项目8项。在《NatureCommunications》《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AdvancedMaterials》《Chem》和《ChemicalReview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他引3400余次,其中高被引论文6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3余项,获授权2项。

 

谢伟伟

 

谢伟伟,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特聘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德国洪堡学者。2009年于北京化工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4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取得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围绕发展混合量子-经典非绝热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凝聚相中的电子/质子转移过程。

 

4、近期论文

陆彦,张庆,陈军*锂中有机电极材料氧化还原化学展望电池。CCS化学2023,doi:10.31635/ccschem.023.202302740

王彦,李,Z.,侯,Y.,郝,Z.,张,Q.,Ni,Y.,Lu,Y.,Yan,Z.,Zhang,K.,Zhao,Q.,Li,F.,Chen,J.*用于可充电锂基电池的氟化溶剂的新兴电解质。化学学会修订版2023,https://doi.org/10.1039/D2CS00873D.

杨志伟,卢玉,刘晓,李,F.,陈,J.*高能Y射线衍射和里特维尔德细化在层状锂过渡金属氧化物正极材料中的应用。纳米研究2023,https://doi.org/10.1007/s12274-023-5630-1。

蔡彦,侯彦,陆,Y.,张庆,严,Z.;陈建华*具有弱溶剂化分子的离子液体电解质高性能锂O2电池中稳定锂沉积的调节。安格。化学国际版2023,e202218014.https://doi.org/10.1002/anie.202218014

杨志忠,卢彦,赵庆,陈军*X射线衍射里特维尔德细化及其在正极材料中的应用用于锂离子电池。无机材料学报,DOI:10.15541/jim20220331。


参考来源: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功能材料与能源化学创新团队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昧光)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推荐3

作者:昧光

总阅读量:9538226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