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企业接连发布量产消息 钠电池发展步入产业化前夕


来源:证券日报

[导读]  由于锂价长期居高不下,钠离子电池以其丰富的资源优势、成本优势备受关注,加之钠电各个路线的技术突破,钠离子电池已经具备初步规模化生产的可行性。

中国粉体网讯  近日,传艺科技,蜂巢能源、蔚蓝锂芯、孚能科技等多家上市公司接连宣布钠离子电池量产的最新进展。其中,传艺科技日前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一期4.5GWh钠离子电池中试线设备已经在安装调试,根据一期4.5GWh的销售情况,明年下半年公司会制定新的扩建计划,市场需求很大,需要更大的产能来匹配需求。


从二级市场来看,钠电池板块表现活跃,截至12月26日收盘,传艺科技股价涨停,鹏辉能源上涨11.47%,同兴环保上涨7.06%。


星空钠电董事长李用成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由于锂价长期居高不下,钠离子电池以其丰富的资源优势、成本优势备受关注,加之钠电各个路线的技术突破,钠离子电池已经具备初步规模化生产的可行性。


多家企业发布最新进展


近日,多家企业密集发布钠离子电池量产的最新进展。


12月22日,蜂巢能源透露,第一代钠离子电池原型样件已经完成开发,能量密度达到110Wh/kg;第二代钠离子电池产品正在开发中,预计2023年一季度完成设计定型,能量密度为135Wh/kg;2023年第四季度计划完成160Wh/kg的钠离子电池开发,预计循环寿命超过2000次。


根据孚能科技官微12月21日消息,公司收到江西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同意就EV3车型开展钠离子电池前期适配性预研工作”的通知,该应用钠离子产品的车型将在2023年上市销售。


12月20日,厦钨新能发布公告称,公司掌握钠离子电池正极层状材料量试生产技术,其中钠电正极材料前驱体及材料开发已完成试生产工作,产品在低温性能和倍率性能方面提升明显。


亿纬锂能近日也发布第一代大圆柱钠离子电池产品,该产品正极采用层状氧化物材料,负极采用硬碳,能量密度为235Wh/kg,循环次数达2500次。


其中,钠电池车型即将上市销售的消息再次引发市场对钠离子电池的关注。


宁德时代研究院副院长黄起森此前表示,在乘用车应用方面,钠离子电池普遍可以满足续航400公里以下的车型需求。宁德时代通过首创的AB电池系统集成技术,实现钠锂混搭,优势互补,提高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使钠离子电池应用有望扩展到500公里续航车型。这一续航车型会面向65%的市场,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东财新能源研究员李治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目前大部分钠离子电池企业处于已经送样或者即将送样给下游整车或者储能客户的阶段,预计2023年一季度会陆续迎来客户的反馈。四轮车和储能客户测试周期预计在半年左右,两轮车企业测试周期在2个月至3个月左右,如果进展顺利,2023年中或2023年下半年会有下游客户宣布钠离子电池的装机。


钠电池进入产业化前夕


目前,在钠电池产业下游,已有不少上市公司在积极推进小动力场景的规模化落地应用,业内对2023年钠电池量产持乐观态度。


同兴环保表示,公司正在开展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电池产品的中试放大实验,公司钠离子电池将来可能应用于储能和各种交通电动化场景;作为坚定看好普鲁士蓝技术路线的星空钠电,也在积极推进钠电池产业化。


李用成告诉记者,下一步公司将进一步丰富专家团队,加强技术研发,进一步提升产品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完成第二代钠离子电池的研发和测试试验,并在2023年进行量产线建设,完成普鲁士蓝钠离子电池产业化落地和电网端大规模储能示范项目应用。


宁德时代也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已发布的钠电池的电芯单体能量密度达160Wh/kg,正致力推进钠电池在2023年实现产业化。


多家分析机构认为,钠电池产业化进展清晰,与锂电池产业互补,随着入局企业增多,应用场景不断扩充,钠电池正进一步加速其产业化进程。


不过,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锂离子电池之所以得到充分的商业化和大规模产业化,是因为聚集了规模效应和大量的研发投入,钠电池也不例外,在规模性未达到一定高度之前,经济性是发挥不出来的。只有待大规模量产后,材料成本和制造成本进一步摊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进一步提升,钠离子电池才具备显著性价比优势。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长安)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请告知删除!

推荐3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