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群基院士的“材料人生”


来源:中国粉体网   文正

[导读]  材料化学专家薛群基院士的“材料人生”。

中国粉体网讯  



薛群基院士


薛群基,1942年11月生,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材料化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兼职教授。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群基院士是我国材料化学和特种润滑材料领域的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特种润滑材料和材料化学研究。先后参加或主持30余项国家重点课题,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20多项,发表研究论文500余篇。主持或领导研制的特种润滑材料,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跻身国际先进行列。2002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2009年获中国摩擦学最高成就奖。


1、从沂蒙山区走出的科学家


1942年,薛群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的一个小村庄。天资聪明的薛群基后来成长为中国材料化学与摩擦化学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


1960年,薛群基考入山东大学化学专业,主修表面、界面和胶体化学。在山大读书时,薛群基经常泡在图书馆,广泛涉猎,大学期间他看了许多专业以外的书籍,以至于图书馆的大爷以为他是中文系的学生。这种广泛阅读,培养了他从现实生活出发观察思考的习惯;造就了他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眼界;也形成了他交汇融通的研学思路。


1965年,薛群基从山东大学毕业,经过一番思考,薛群基决定要继续深造。薛群基想学习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老师在哪里学生就去哪里。”当时,兰州化物所是国内物理化学领域最有实力的研究单位之一,他想到兰州继续学习。那一年兰州化物所一共招生3个人,薛群基被顺利录取。


兰州,后来成为薛群基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从踏上兰州这片土地,薛群基一待就是几十年,可以说兰州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正如薛群基所说,兰州的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培养了他,并影响了他的这一生。在我国老一代润滑材料科学家陈绍澧先生的指导下,从1965年读研究生起,薛群基开始了润滑材料与摩擦学的研究生涯。


1967年,薛群基硕士毕业后留在兰州化物所工作。上世纪80年代初,薛群基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密歇根大学进修。1982年,薛群基连续收到时任中科院兰州化物所所长申松昌先生的3封电报。“有重要任务,速速回国。”面对召唤,没有犹豫,甚至没有惋惜几个月后就要拿到的博士学位,薛群基即刻启程返回兰州。


回国后,薛群基接受的第一个重要任务是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新型润滑油添加剂。当时我国正处于部署制造业大国阶段,要解决重载高速装备在高温高负荷下的润滑难题。


后来薛群基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说:“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是我的老师陈绍澧等老一辈科学家奠定下了基础。后来党鸿辛老师继承和发扬了这一领域。1982年我从美国回来,党先生对我说:‘这个学科的担子,我得交给你了。’从80年代初期一直到本世纪初期,近30年的时间,我和我的同事、学生,一直在担当着这份责任。80年代我们组建了一个国家实验室。在这个领域我们主要承担着国家高技术使用的材料和摩擦、磨损有关的特种润滑材料。从60年代开始,我们国家的第一颗运载火箭,一直到神州七号、天宫一号,这其中都有我们研究的材料在上面得到了应用。”


在后来的科研工作中,薛群基取得了巨大成功,他参与或主持了30余项国家重点课题,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25项,发表研究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多件。1997年,薛群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2年,薛群基院士获得国际摩擦学领域最高奖“摩擦学金奖”。


薛群基院士获得国际摩擦学领域最高奖“摩擦学金奖”


2、投身海洋应用材料领域


2009年起,薛群基院士加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带领团队在海洋材料、防腐耐磨及功能薄膜与涂层、防污减阻材料等方面开展科研工作。


在薛群基院士的带领下,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建立了中国科学院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为实现我国海洋科技创新贡献力量。“海洋装备与海洋工程长期在严酷的海洋环境下工作,面临材料腐蚀损伤等问题。”薛群基院士说,“实验室立足解决制约重大海洋工程技术和装备发展的瓶颈问题,在加强材料防腐蚀上下足功夫。”从“摩擦学金奖”到海洋“防护外衣”,薛群基院士及其团队总是行走在材料科学的最前沿。“从空间应用材料到海洋应用材料,这是一个很大的跨度,一方面是国家需求,另一方面我觉得这么多年国家对我的培养以及工作中的锻炼,我应该有责任也有能力去开拓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薛群基院士说。


大力推进海洋科学和技术的创新是国家的重大需求。高水平的海洋科技自立自强是关键,包括认知海洋的基础研究、科学探索和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的关键技术创新。海洋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着力点是海洋工程技术和先进装备,海洋新材料是技术与装备创新的物质基础与保障。


薛群基院士认为,我国在海洋新材料领域的研发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大型船舶、跨海大桥,深海潜航器、钻井平台和岛礁的建设中,国产新材料起到了支撑作用。但是,和国际上海洋强国相比,在海洋材料创新方面,中国还有很大差距。从基础研究角度看,我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海洋新材料学科体系和专门从事海洋新材料的国家研发平台。我们要瞄准国家海洋建设开发的重大需求,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实现在海洋科学探索上的领先,海洋高技术的自主创新。


3、支持年轻一代的发展


薛群基院士在给青年科研人员作报告时说:“基础研究要勇于探索、突出原创,推进对宇宙演化、意识本质、物质结构、生命起源的探索与发现;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要从国家急迫需要长远需求出发。”开辟没有人走过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他寄语青年科研人员,要不断学习,练好基本功,包括前瞻能力、创新的基本能力、承受挫折和困难的能力;要敢于挑战传统、自强自律;要践行中国特色创新文化。


对于年轻一代,薛群基院士说:“对于年轻人,我觉得老一代和中年一代的科学家和教授,应该支持他们、培养他们、帮助他们,尽快让30多岁的年轻人脱颖而出。”


薛群基院士在工作中也是这样做的。2002年他将获得的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的20万港元奖金全部捐出设立了“兰化所青年创新奖励基金”。


薛群基院士特别重视创新团队的建设和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他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他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已成为国内外摩擦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著名学者,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更注重言传身教,强调从科研道德方面、思想品德方面熏陶年轻人。他曾4次获中科院“优秀导师”称号。


在一次访谈中,主持人问到:“从一个沂蒙山山村里的孩子,一路走到今天,您觉得要拥有哪些品质才能把人生的道路走的更好呢?”薛群基院士说:“第一,我们要能够吃苦,这是我们山东人的本质;第二,不管在任何环境下都要有一个平常心,要努力的工作;第三,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做到最好。我常给学生说,杜甫老先生说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们要有一览众山小的决心。时刻都要有对社会、对人民、对国家的一份责任新,不能忘记这一点。一定要活到老,学到老,新的东西无穷无尽。哪怕一天不学习,你就会落后。你想搞创新,不去学习,只用自己的老经验、老一套,不可能有所创新。”


50多年来,薛群基院士一直致力于科研成果和国家需求的结合,用半个世纪的探索和坚持完成着一个科学家对祖国的承诺。恒心岁月持,润物细无声。


古稀之年的薛群基院士,眼神还闪烁着青春的明与光。


参考来源:

1、薛群基:行走在摩擦学的高原之巅.河南科技报

2、薛群基院士:从“摩擦学金奖”到海洋“防护外衣”,他总走在材料科学最前沿.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3、创新海洋新材料,为国家海洋战略提供物质保障.科技导报

4、薛群基院士:年轻人聪明有闯劲,更需实战历练和抗挫折精神.文汇报

5、《小超访谈录》:访“摩擦”院士薛群基.耘视三农融媒

6、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群基:核心技术源于基础研究.大国之材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文正)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推荐8

作者:文正

总阅读量:4050204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