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粉体网讯 对锂电池来说,一个方面是根据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高安全性的(准)固态锂电池的需要,重点研发新型金属锂负极材料,重点在新材料的制备及电池充放电反应中的一些基本物理化学问题;另一方面是着眼于在微系统中的潜在应用,采用物理气相沉积的方法来制备全固态薄膜锂电池,关注薄膜的生长及固态界面问题。来自电子科技大学的李晶泽教授一直致力于锂电池及材料的研究,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较先进的实验平台,并获得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四川省科技厅等国家级、省部级多项资金支持。
(图片来源: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官网)
在今年4月,应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团队邀请,李晶泽教授做了题为“先进储能材料与器件的研究”的学术报告,分享了自己近年来的研究历程和心得,重点围绕着液晶性前段共聚物薄膜、固态薄膜电池、金属锂负极材料、锂电池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图片来源:西华师范大学官网)
其实对于“柔性电子与柔性电池”,早在2017年,李晶泽教授就为西华师范大学师生作了题为“柔性电子与柔性电池”的学术讲座,他以移动设备以及可穿戴设备中的柔性电子技术应用为例,详细讲解柔性显示器、柔性传感器、柔性电路、柔性能源等柔性电子设备的设计方法和制备工艺流程,并对相关技术的发展作总结和展望。
个人简介
李晶泽,男,1972年5月生,湖南澧县人,现为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项目获得者、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理事。
1994年7月毕业于吉首大学物理系,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97年7月毕业于四川大学原子分子物理与高温高压物理研究所,获得理学硕士学位;2000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重点研究了电池材料纳米化对锂离子电池性能带来的影响。
2000年至2007年间,在日本大阪大学、京都大学、东京工业大学以博士后、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研究员、日本科技厅(JST)研究员身份从事研究,主要研究新型纳米功能材料在能源领域的潜在应用。
2007年10月作为特聘教授加入电子科技大学和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固态离子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锂离子电池和薄膜太阳能电池,重点研发金属锂负极、固态锂电池和薄膜锂电池。
作为负责人承担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及教育部科研基金1项、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3项。在Adv.Mater.、NanoEnergy等杂志上发表文章10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项、日本专利2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撰写英文专著的1个章节。
科研领域
1、研究方向:侧重于电化学储能材料与器件、有机电子材料与电路两个方向的研究。
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动力/储能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研发
长寿命、高安全性钛酸锂负极材料的改性研究
磁控溅射法对正极、负极的一步法包覆改性研究
下一代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研究:有机小分子材料
(2)全固态薄膜微型锂电池的研发
金属锂/合金薄膜的制备及研究
全固态电解质薄膜的制备及研究
正极薄膜的制备及研究
全固态薄膜微型锂电池的研发
(3)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研发
纳米氧化物负极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纳米金属及复合物的合成及储能特性研究
有机小分子电极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4)有机半导体器件及电路的研发
有机单晶及场效应晶体管器件
有机薄膜及电路
2、研究条件
(1)本实验室采用沈阳世昂真空技术有限公司制造的SAZK500超真空磁控溅射沉积系统与蒸发镀膜系统以及成都蓝光磁控溅射系统与电子束蒸发镀膜系统进行薄膜材料制备以及材料包覆改性;
(2)本实验室有多种材料合成仪器:沈阳市节能电炉厂S-II2型马弗炉3台,诺巴迪公司OTF-1200-II型管式炉2台,长沙天创粉末技术有限公司的QSQM-4型球磨机以及上海雅程仪器设备有限公司的实验型喷雾干燥机等;
(3)采用MIKROUNAUniversal(2440/750)MKUS2-0810-0383型手套箱进行模拟电池组装;
(4)本实验室采用武汉蓝电电子有限公司的LAND测试仪以及MITSPro公司的Arbin测试系统对模拟电池进行恒流充放电性能测试,采用CHI660B型电化学分析仪上海辰华以及Parstat2263电化学系统对模拟电池进行循环伏安测试。
参考来源:青塔人才网、高校人才网、中国硅酸盐学会网、电子科技大学官网、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西华师范大学官网等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青黎)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