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院士们,个个了不起


来源:中国粉体网   黑金

[导读]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院士们“身怀绝技”,个个都了不起。

中国粉体网讯  北京大学化学系肇始于1910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格致科化学门,是国立大学中最早设立的化学系,1994年更名为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化学学院目前下设有无机化学研究所、分析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研究所、物理化学研究所和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等5个研究所,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应用化学系和化学生物学系等3个系,以及化学基础教学实验中心。目前化学学院现有教职员工二百余人,其中教师中含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十余人,每位院士“身怀绝技”,个个都了不起。


高松院士



主要从事配位化学与分子磁性研究,将分子设计合成、实验表征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系统研究了分子固体中磁性离子的相互作用、磁弛豫、磁有序等与结构的关系。在发展新的磁现象、发展新类型的分子和单链磁体等方面合成了具有独特拓扑结构的氰根桥连二维配合物,依赖外磁场具有磁弛豫现象。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短桥配体构建的分子磁体,高含水有机晶体中的分子簇和网络可以为理解宏观水的结构提供线索。


黄春辉院士





主要研究领域为稀土配位化学和光电功能材料。前者内容涉及到稀土元素的萃取分离、稀土配合物的分子设计、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特别是稀土配合物的光致发光及电致发光性质的研究。在分子基功能材料的研究中,将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分子设计的原理引入到光电转化材料的设计中,发现了两者在构效关系上的相关性,开发了一类新的光电转化材料。


黎乐民院士




早年从事核燃料配位化学和萃取化学钻研,用正规溶液理论解释了萃取进程中惰性稀释剂的溶剂效应;把两相滴定法推行应用到天生繁杂萃合物的情形。1977年之后首要从事量子化学和物理无机化学钻研。在同系线性规律、双层点电荷配位场模子、份子中的原子与原子轨道、某些麻醉麻醉剂的构效瓜葛等的钻研中获得有特点的成果;体系钻研镧系化合物的电子结构和成键特性以及相对论效应发生的影响,说明了这种化合物稳定性变化规律的微观机制;发展了4份量、两份量和标量相对论以及非相对论的高精度密度泛函计算方法和程序;提出新的年夜系统分区计算和局部高精度计算或相对论计算的法子以及接合相对论—非相对论密度泛函计算方法等。研究成果"运用量子化学-成键规律和稀土化合物的电子结构"得到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还得到过部委省级科技成果奖多项。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刘元方院士




在核化学与放射化学领域作过许多开拓性和创造性的工作。在创立和建设我国第一个放射化学专业的教育事业中作出了贡献。1960年领导建成了我国第一台5万转/分的浓集235U的雏型气体离心机;利用超铀元素重离子核反应首次直接制得251Bk,解决了从几十种元素中快速分离纯Bk的难题,重制了251Bk的衰变纲图;建立了从核燃料废液中提取Rh,Pd和Tc的先进的化学流程;80年代起系统地开展放射性核素标记抗癌单克隆抗体的化学的重要研究,其中111In标记化学等成果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他负责的“从金川矿中提取铑和铱的新方法”获国家教委1986年科技进步一等奖。还最先从生物体提取与稀土相结合的蛋白质。1994年以来,在生物-加速器质谱学研究中作出了优良成果。2002年以来,积极从事纳米物质的化学和生物效应研究,在国际著名刊物上发布许多有影响的论文。


刘忠范院士




主要从事石墨烯等纳米碳材料研究,在石墨烯碳纳米管的化学气相沉积生长方法研究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开拓性和引领性的工作,是国际著名石墨烯专家。发表学术论文64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30余项。曾任国家攀登计划(B)、973计划、纳米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表界面纳米工程学”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2008、2017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2年获中国化学会-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2016年获日本化学会胶体与界面化学年会Lectureship Award和北京大学方正教师特别奖,2017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2018年获ACS NANO Lectureship Award,2020年获北京大学“国华杰出学者奖”,2021年获“第八届纳米研究奖”。


唐有祺院士




我国晶体化学的奠基人、化学生物学的倡导者、分子工程学的开创者。1920年7月11日生于原江苏省南汇县。194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1946年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主修化学,副修物理。1950年获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在下列四个方面进行工作并取得成果:(1)晶体体相结构和晶体化学;(2)生物大分子晶体结构和生命过程化学问题的研究;(3)功能体系的表面、结构和分子工程学的研究;(4)专业著作6部,代表作有《晶体化学》《统计力学及其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对称性原理》。


吴云东院士




主要从事理论与计算有机化学的研究。他的研究跨越有机化学、生物化学、材料科学及药物设计等多个领域。提出Sharpless环氧化反应的机理,用理论方法解决过渡金属不对称催化机理及其立体化学;对钼-烷烯基催化物催化烯烃开环复分解聚合反应和炔烃复分解聚合反应的机理及立体化学进行了理论研究;在手性有机小分子催化,特别是脯氨酰胺衍生物催化的不对称直接Aldol反应方面,与他人合作提出Gong-Wu模型;提出了oxa-多肽概念,并设计合成出多种结构的oxa-多肽;指出在溶液中存在与老年痴呆症相关的淀粉样β-多肽单体的结构的可能性,并将其稳定性与淀粉样β-多肽聚集的速度相关起来;通过取代基对碳、硅和氧自由基中心的电荷和自旋的影响,导出诱导效应和自旋离域与自由基稳定性的定量关系。


席振峰院士




主要从事金属有机化学研究。提出并系统开展了双金属有机试剂化学研究,发现了双金属有机试剂的氧化反应、协同稳定化转金属反应、芳构化形成芳香金属杂环等新反应类型和协同切断不饱和化学键等新反应模式,揭示了双金属有机试剂独特的反应机制并提出了双金属有机试剂的“协同效应”理念,建立了多种金属有机杂环结构的高效合成方法。曾获首届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奖等。


严纯华院士




主要从事稀土分离理论、应用及稀土功能材料研究。发展了“串级萃取理论”,实现了中重稀土串级萃取工艺参数的准确设计,实现了高纯重稀土的大规模工业生产;提出了“联动萃取工艺”的设计和控制方法。建立了稀土纳米晶的可控制备方法,系统研究了“镧系收缩”效应对稀土纳米晶的结构影响规律;发现稀土晶发光主要受到表面晶格对称性破损控制,实验上率先证实了CeO2对CO的催化活性与其外露晶面有关的理论预测;实现了不同结构与组成的稀土氟化物纳米晶的多色上转换发光。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奖励。


张锦院士




长期在纳米碳材料的物理化学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坚持探索碳纳米管等纳米碳材料的结构控制生长规律,发展纳米材料结构与物性的谱学表征方法,通过催化剂的设计,突破了碳纳米管结构控制与高效生长的难题,推动了我国纳米碳材料基础研究的进步。在Nature和Nat.Mater.等刊物已发表论文260余篇,论文他引12450余次,授权专利30余项,已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两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北京大学“十佳”导师等奖励。2019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其凤院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分子合成、液晶高分子、高分子的结构与性质等。主要成就:


(1)较早系统地从高阻和极性效应两个角度研究了液晶高分子的取代基效应,发现了高分子液晶态稳定性液晶基元上取代基体积以及极性的影响而发生的规律性变化,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引用。


(2)最先发现并报道通过共聚合可以使亚稳态的单向性液晶高分子转变为热力学稳定的双向性液晶高分子。该发现有助于说明液晶高分子单向性行为的本质,加深了对物质液晶的认识,对液晶高分子的分子工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最先发现并明确提出提高分子量可以使亚稳态的单向性液晶高分子转变为热力学稳定的双向性液晶高分子。该原理已经被同行接受,并在数种液晶高分子体系的应用实践中获得成功。


(4)创造性地提出区别于“主链型”和“侧链型”的第三类液晶高分子—“甲壳型液晶高分子”的科学概念并从化学合成和物理性质等角度给出了明确的证明,突破了多年来统治国际液晶高分子学术界的分子设计思想和模式,而且拓展了学科的领域,深化了对液晶高分子乃至整个高分子的分子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内在关系的认识,并为高分子材料的性能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该项成果受到美、英、法、德等国同行的重视。

  

此外,他还发现了迄今认为是最早人工合成的热致液晶高分子,以及高分子六方柱相超分子结构等。


信息来源: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化解Chem等。


(中粉体网编辑整理/黑金)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推荐5

作者:黑金

总阅读量:11871605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