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粉体网讯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在原华南工学院相关传统优势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1952年华南工学院开设全国第一家橡皮工学专业和全国最早第一批硅酸盐工学专业,1958年开设属于全国第一批的高分子化工和化学纤维专业,1959年又建立了全国第一家电子陶瓷专业。1978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材料科学研究所,2008年初经院系调整,原机械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原物理学院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并入。2012年,成立生物医学工程系。2020年,成立光电材料与器件系,形成了学科更完整、综合实力更强的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焦点学科
6个系: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无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电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生物医学工程系、光电材料与器件系。
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
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理学,为省级重点学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2个博士后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1个工程硕士领域:材料工程领域;
2个工程博士领域(电子与信息、材料与化工);
7个本科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和广东省名牌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和广东省重点专业,含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全英创新班、材料化学、材料创新班)、材料化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光电器件)(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生物医学工程(广东省重点学科)、功能材料。
巨星云集
学院巨星云集、人才辈出。现有教职工287人,其中专任教师213人,教授/研究员110人,两院院士6人(含双聘),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人,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珠江学者)14人,国家级“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2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2人等。
两院院士:
周克崧院士
主要从事热喷涂、薄膜和激光等表面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在低压等离子喷涂、热喷涂技术替代电镀硬铬、高性能薄膜和热喷涂与激光的复合技术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多项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军工、钢铁、包装印刷和核能等国民经济部门。
张兴栋院士
上世纪70年代主持四川省超硬材料协作组,研发出立方氮化硼、高强度人造聚晶金刚石及其磨具、刀具,以及等离子喷涂超深井硬地层人造金刚石钻头。80年代初开始从事生物活性材料研究,研发出生物活性人工骨、涂层牙种植体和人工髋关节等;90年代发现材料可诱导骨形成,建立理论雏形,首创骨诱导人工骨并推广临床应用;本世纪初发现材料亦可诱导软骨等形成,提出“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Tissue Inducing Biomaterials),开拓了生物材料发展的新方向。
曹镛院士
曹镛院士长期从事有机固体、光电高分子材料及器件的研究。研究方向主要有光电高分子材料合成和表征;光电器件制备和表征;器件物理研究。具体包括发光材料及器件、太阳能电池、场发射、生物传感器、高分子光电纳米构相材料等。
姜中宏院士
长期从事光学材料领域研究。先后研制成功三种强激光用钕玻璃材料,分别为:高能激光系统用的硅酸盐钕玻璃;高功率激光系统“神光Ⅱ”和“神光Ⅲ”预研装置用的Ⅱ型和Ⅲ型磷酸盐钕玻璃。在理论研究中,根据混合键型玻璃形成特性,首次提出用相图热力学计算法,实现了玻璃形成区的半定量预测。
王迎军院士
长期从事生物材料基础研究与工程化工作。在骨、齿科材料、血液净化材料及眼科材料等研究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提出骨再生修复材料类骨仿生构建创新理念,建立“生物应答”理论雏形。发明骨再生修复材料仿生构建系列技术,实现工程化。
唐本忠院士
主要从事高分子合成方法论的探索、先进功能材料的开发以及聚集诱导发光(AIE)现象的研究。发明了合成炔类聚合物的新催化体系,开拓了从炔类单体制备线性和超支化高分子的新聚合途径,制备了一系列具有光、电、磁、热和生物活性的新功能材料。发现了反常的AIE现象、解释了AIE过程的机理,并将AIE效应有效地应用到发光器件、化学检测和生物传感等技术领域。
创新团队
科研平台
研究组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一直秉承优良学术传统,努力为全院师生营造良好工作环境和学习氛围,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等各项事业不断取得进步,已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材料专业人才。目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正在为建设“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材料领域教育与研究机构”而不断努力,必将为中国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科学进步与产业发展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注:信息来源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工程院。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黑金)
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