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粉体网讯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原名金属工艺系,1962年与1980年先后更名为特种冶金系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02年正式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秉承“厚德、善学、乐业、成器”的办学理念,经过60多年的建设,学院已经发展成为以有色、稀有金属材料为主,兼有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基础理论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中心和重要基地。
材料学科设置
学院是国家首批硕士点、博士点、一级学科博士点、工程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授权单位,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等3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具有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计算科学与虚拟工程、新能源与电子信息纳米材料与器件、先进无机材料科学与工程等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材料学系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材料相图及计算材料学
有色金属(微)合金化理论与新型有色轻合金结构材料开发
新型玻璃与陶瓷材料开发
表面科学研究及功能薄膜与涂层材料开发
新型特殊材料研究
材料物理系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先进铝合金设计与显微结构表征
高性能铜合金及微纳结构
纳米材料结构设计及其在能源等领域中的应用
电子信息材料
高附加值钴基、镍基合金研发及金属3D打印技术
材料加工工程系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材料塑性加工新技术与理论
塑性变形晶体学理论及应用
低塑性材料成形理论与材料表面改性
材料加工过程的模拟与仿真
材料动态行为与特种加工技术
材料化学系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先进功能陶瓷
功能高分子材料
新能源材料
金属防腐材料
先进复合材料
层状结构材料
二维功能材料
科研平台
学院现设有材料学系、材料加工工程系、材料物理系和材料化学系、实验中心等二级机构和10余个科学研究所,并与粉末冶金研究院共建“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轻质高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拥有教育部“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和湖南省“有色、稀有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以及科技部“中俄新材料产业化技术中心”和“中澳轻金属国际研究中心”,并于2013年首批进入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计划。
轻质高强国防重点实验室(与粉末冶金院共建)
轻质高强结构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从事航空航天与武器装备用轻质结构材料研究的国家级重点验室,承担着国防军工重大任务,研究内容主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粉末冶金重点实验室(与粉末冶金院共建)
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粉末冶金材料的集成计算材料工程及其应用;粉末冶金材料成形与致密化新原理、新方法;先进粉末冶金材料;轻质合金与碳基材料。
中南大学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总体定位是:继续保持在铝合金、铜合金、镁合金、军用金属基电子封装材料等研究方面国内领先的地位,在 相图与材料设计、有色金属强韧化理论等研究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承担更多的国家重大 科研项目,成为解决有色金属新材料、新技术发展关键问题的国家级研究中心,努力造就一支思想活跃、创新 能力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学术队伍,并成为我国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人才汇聚
半个多世纪来,学院汇聚、培养、造就了一批享誉中外的专家学者和党政企等各条战线上的杰出人才,其中包括先辈泰斗黄培云院士,左铁镛院士、黄伯云院士、曾苏民院士、金展鹏院士等当代学术大师,肖亚庆、梁稳根、唐修国、杨毅等大批杰出校友,为党和国家的教育科技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黄伯云院士
主要从事先进材料研究与教学工作,在先进复合材料、高性能摩擦材料、特种粉末冶金材料等领域完成了一系列技术发明与创新,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4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其中,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攻克了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制备过程中原子排列调控困难的技术难题,研发了由系列专利构成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整套制备技术,解决了国家急需的高性能航空制动用材;构建了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制备工业平台,为我国高性能航天发动机提供了性能优异的关键材料,对保障我国航空航天战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005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结束了该奖项连续六年空缺的历史;高性能粉末冶金飞机刹车材料,采用特种陶瓷强化铁基材料和梯度复合技术,突破了传统金属基摩擦材料存在的“稳定性差”和“重载耐磨损性差”两大技术难题,研制的高性能飞机刹车材料,满足了国防建设的重大需求,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金展鹏院士(1938.11~2020.11)
长期从事相图计算以及相变动力学的研究,发展了合金相的热力学模型,提出了高效研究相图的扩散偶微区成分分析方法,合作提出了阶段性亚稳相转变理论和推导亚稳相组织图的方法,评估和计算预测了一系列合金体系、氧化物体系的陶瓷和人工晶体等材料的相图,并建立了相应体系的热力学和相图数据库,以不同热力学变量为坐标的相图为背景来研究各类动力学通道,建立了模拟材料组织演化过程的理论框架,并用于预测和阐明合金的非晶形成区、复合材料的界面反应过程及热腐蚀产物的形成条件。所发表的论文被涉及到物理学、化学、材料学以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五十多种国外期刊广泛引用,作为建立新理论、发展新方法、设计新材料、阐明新现象和制定新工艺的依据。
注:信息来源中南大学官网。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黑金)
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