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能源与微纳系统研究国际领头羊——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


来源:中国粉体网   平安

[导读]  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是中科院和北京市共建的新型科研单元。

中国粉体网讯

概况简介



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是中科院和北京市共建的新型科研单元。2012年2月,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正式开始筹建。2018年5月17日,北京市与中国科学院正式签订共建纳米能源所协议书,同年11月被纳入北京市支持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名单。纳米能源所已于2020年10月整建制搬迁至怀柔科学城,研究所成为科学城建设以来首个整建制迁入的研究机构。

纳米能源所定位是以纳米能源与微纳系统核心技术为研发目标,在压电电子学、压电光电子学及纳米发电机等相关领域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以重大原始创新为驱动,以自驱动微纳系统等重大核心技术突破及其在传感网络、环境基础设施监测、便携式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领域的应用为牵引,带动相关技术的转移转化与产业化。研究所高度重视产业化工作,产业化工作不断取得突破,目前部分产品已经投入市场。

研究所成立以来,在纳米能源与自驱动系统研究领域居国际领先和引领的地位。目前研究所拥有一支包括2名院士在内的100余人的高水平科研队伍,拥有原创的学科(压电电子学、压电光电子学)和原创的核心技术(纳米发电机、自驱动传感系统、海洋蓝色能源、新型高压电源)。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研究所设有凝聚态物理、物理化学、材料学、纳米科学与技术(偏生物)、纳米科学与技术(偏化学)等五个博士专业;设有凝聚态物理、物理化学、材料学、材料工程、生态物理学、纳米科学与技术(偏生物)、纳米科学与技术(偏化学)等七个硕士专业。

纳米能源所在本领域处于国际研究领头羊地位,目前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430多个研究单元、近5000多人在做相关研究。研究所发起了两个国际性的品牌会议,即“纳米能源与纳米系统国际会议”(NENS)和“纳米发电机与压电电子学国际会议”(NGPT)。

科研部门



压电电子学研究部

重点开展相关应用基础研究、阵列式压电电子学器件、压电电子学和柔性电子学的结合、压电电子学和CMOS硅技术的集成,应用于力传感、智能电子记录、生物和CMOS界面等。主要研究方向和小组包括:

· 基础压电电子学研究

· 应变传感器和传感器阵列

· 应变驱动的功能逻辑运算与储存

压电光电子学部

重点开展相关应用基础研究、阵列式压电光电子学器件、压电光电子学和柔性电子学的结合、压电光电子学和CMOS硅技术的集成,应用于力传感、智能电子记录、生物和CMOS界面等;发展阵列式压电光电子学器件,应用于高效率太阳能电池、高效率LED、高灵敏光探测器等。主要研究方向和小组包括:

· 基础压电光电子学研究

· 基础压电光子学研究

· 应变传感器和传感器阵列

· 压电调制的高效纳米LED

· 压电调制的光电传感器

· 压电调制的光电化学过程

材料物性研究部

重点开展应用于压电电子学的新纳米材料、新物理、新效应和新理论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和小组包括:

· 纳米压电材料的生长

· 纳米压电效应和表征

· 纳米材料物理表征

· 压电电子学与压电光电子学理论

微纳能源研究部

重点开展在纳米能源技术中的原创和应用研究:发展振动驱动技术、声波驱动技术、气液驱动技术、挤压驱动技术,面向生物医学、环境监测、MEMS以及个人电子等的应用。主要研究方向和小组包括:

· 纳米发电机

· 自充电能源包

· 复合能源技术

· 纳米光电能源技术

微纳系统研究部

重点开展面向生物医学、环境气象监测、基础设施监测以及物联网等的传感器系统集成和优化。主要研究方向和小组包括:

· 纳米传感器

· 微纳功率源

· 系统集成与优化

· 系统封装与测试

耦合传感研究部

重点开展主动式柔性电子学和压电电子学、纳米发电机的集成,拓展触屏技术,以及人和机器的界面衔接等。主要研究方向和小组包括:

· 主动式柔软压电电子学

· 主动式柔软压电光电子学

· 压电电子学和硅技术的集成

· 压电电子学与生物交互界面

· 压电电子学仿生技术与应用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官网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平安)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推荐8

作者:平安

总阅读量:16466346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