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粉体网讯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已结束,3月26日,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对形式审查合格的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290项、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234项以及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767项予以受理并公布。
下面小编带您速览通过初评的锂电相关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奖--材料科学组——新型纤维状锂离子电池
主要成果
(1)建立了两类普适性方法制备高性能复合纤维电极,为实现纤维状锂离子电池奠定了材料基础。
(2)揭示了多级螺旋结构促进电荷在纤维电极中快速传输和缠绕包裹结构实现优异电化学性能的机制,为实现高性能纤维状锂离子电池奠定了理论基础。
(3)提出了正负极纤维上涂覆凝胶电解质进行平行组装或缠绕成型的新路线,构建了高性能的纤维状锂离子电池。
提名专家
杨玉良,复旦大学教授
杨玉良院士,男, 1952 年生于浙江海盐。1977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84 年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1986 年至 1988 年在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做博士后。高分子科学家, 2003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果。担任国家“攀登计划”高分子凝聚态物理首席专家,连续两次任国家“ 973 ”计划首席专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重点基金等项目多项。迄今,发表科研论文 200 余篇,申请多项国际国内发明专利。获 2004 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 年“中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 ,“国家教委霍英东研究类奖”等 10 多项奖励。所培养的博士生中已有三位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杨柏,吉林大学教授
杨柏,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生于吉林省,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领域的专家。曾任吉林大学化学学院院长,现为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研究领域为聚合物、无机微粒的纳米复合与组装,亲疏性界面与纳米、微米级有序图案化表面的构筑与组装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包括J. Am. Chem. Soc. , Adv. Mater.等)2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3项。
樊春海,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研究方向:核酸分析化学、DNA纳米技术、生物光子学。至今累计在Nature、Nature子刊等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引用约3万次,H因子87)。已申请8项美国、国际专利和50余项中国专利。
荣誉奖励: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AAAS)、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AIMBE)、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RSC)、国际电化学学会会士(ISE)、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美国化学会测量科学进展讲座奖、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科学家奖、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上海市领军人才等。
国家技术发明奖--材料与冶金组——高性能聚合物固态锂电池材料、技术及系统应用
该项目针对商品液态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存在的安全性差、能量密度低、续航能力差等问题,提出了“刚柔并济”聚合物固态电解质设计理念,发明了“刚柔并济”聚合物固态电解质、聚合物基界面缓冲层技术、高温融合原位固态化等技术,研制出高比能、高安全聚合物固态锂电池单体及系统,发展了基于聚合物固态锂电池和锂离子电容器的“功(率)”“能(量)”兼备的双源动力系统。
提名单位:山东省
主要完成人:崔光磊、韩鹏献、董杉木、张建军、吴天元、薛济萍
国家技术发明奖--化工组——大容量、高安全性、长寿命锂离子电池的相关材料及关键技术
锂离子电池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新能源技术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在军事、航空航天、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大容量、高安全性、长寿命的锂离子电池是锂电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目前的瓶颈。新的材料体系和新的电池结构对于突破现有技术瓶颈,实现电池性能的突破至关重要。项目团队在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下,针对上述问题和难点进行了20多年的研究,从关键材料制备技术到电池结构合理设计和生产工艺优化形成了全链条的技术创新,很好地解决了理论上和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许多关键技术问题。
提名单位:天津市
主要完成人:唐致远、陈明鸣、张新河、岳敏、薛建军、张辰。
国家技术发明奖--化工组——金属锂原电池的电化学性能调控与先进制造技术
该项目围绕金属锂原电池的电化学性能调控技术与先进制造,在结构与电化学性能可控的连续化正极制造技术、自动化生产技术、安全性电池保护技术等方面获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形成了核心专利技术群和国家军用技术标准。 该项目技术发明成果的产业化实施,实现了锂/亚硫酰氯电池和锂/二氧化锰电池的清洁、高效的大规模生产,解决了国产锂原电池长期存在的产品性能一致性和安全性问题,大幅提升了我国锂原电池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提名单位: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主要完成人:刘金成、袁中直、吕正中、曾文强、邓祥、祝媛。
国家科技进步奖--化工组——新型高功率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研究与应用
该项目属于新能源与节能技术领域,以新型高功率锂离子动力电池研发与产业化为目标,从高功率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选型和优化、高温环境下电池循环寿命、高功率动力电池的新型结构设计、高功率动力电池的制造工艺四类关键技术问题出发,开发出了高安全性、高功率、长循环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并建立批量生产动力电池的生产线,使新型高功率锂离子动力电池达到产业化。项目成果突破了动力电池充电时间长、行驶里程短的关键技术瓶颈,解决了一致性、环境适应性问题,实现电池分选与配对的自动化、动力电池模块的标准化和模块化,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实现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提名单位:深圳市
主要完成人:陶芝勇、胡清平、李进、刘焱、吴吉强、刁胜、曹丽君、周艳兵、乔三刚。
国家科技进步奖--化工组——高镁锂比盐湖提锂关键技术及应用
该项目有效解决了高镁锂比盐湖低成本镁锂分离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工艺核心难题,构建了选择性分离提锂的新模式,阐明了复杂盐溶液体系镁锂分离的基本物化机理,开发了自主知识产权的“选择性离子迁移”高效膜分离新方法及装置,形成高镁锂比盐湖提锂及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体系,推动了多项国家和行业重大科研项目的实施。核心技术填补了全球高镁锂比盐湖绿色、低成本工业化提锂的空白,在青海锂业有限公司和青海东台吉乃尔锂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得到规模应用,已建成1条万吨电池级碳酸锂生产线,实现稳定运行,新建成1条万吨级电池级碳酸锂生产线,实现试运行。
提名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要完成人:马培华、李增荣、邓小川、李健、王洪、王敏、周晓军、李威、朱朝梁。
信息来源:科学技术部,粉体人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