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粉体网讯 ● 事物发展是呈规律性的,我国钛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事物运行的规律。
● 海绵钛过热迎来了产业的大发展,大发展构筑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 海绵钛降温酝酿钛产业发展生机,钛金属可能成为其它金属的替代品。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有色金属的发展可谓是在风起云涌中掀起了残酷的“春秋战国”之战,电解铝的过热曾导致全行业的亏损,接着便是一些在建的电解铝工程惨遭灭顶之灾。虽有前车可鉴,但能懂得前车之鉴者往往在高额利润下也会被刺激得头昏脑胀,2004年底以来,海绵钛产业的极度过热导致了一些短、平、快企业还未建成就步入到当年电解铝产业的后尘,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当然,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是呈两面性的,过热有过热的可取之处,降温有降温的好处可谈。海绵钛产业在过热与降温的交替之中,就给钛产业与其它产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可以说让金属与金属之间展开了一场比价、比性能、比寿命的在金属领域内的“春秋之战”。
海绵钛过热刺激产业发展:促使优胜劣汰
海绵钛过热为何会迎来钛产业的大发展,让我们细细分析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系。我国的海绵钛工业发展起步于1959年的抚顺钛厂,当年仅生产了8吨海绵钛。1964年三线建设中筹建我国规模最大、流程最全的专业化海绵钛厂——遵义钛厂,逢“文革”10年动乱,直到1970年9月17日才生产出第一炉海绵钛。随着海绵钛生产厂家的增加,1971年我国6个海绵钛厂,生产海绵钛1224吨。随着钛工业的艰难举步,国内海绵钛厂在大风大浪中逐步减少,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只有遵义钛厂、抚顺钛厂在艰难中生存了下来。1982年7月,由国家16个部门组成的全国钛应用推广领导小组成立后,我国海绵钛工业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尤其是遵义钛厂年产能已增长为2000吨。然而,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海绵钛工业再一次遭到狂风暴雨的打击,1994年遵义钛厂仅生产海绵钛444吨,抚顺钛厂几乎处于停产状态,这期间我国钛工业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才得以慢慢度过了艰难岁月。但此时日本、美国、前苏联的海绵钛企业已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生产规模都在万吨之上。
也许正是人们预测的那样,钛是二十一世纪必将崛起的第三金属。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全球经济的复苏,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伴随钛应用领域的进一步拓宽,海绵钛需求量逐步增长,尤其是2004年以来出现了世界钛工业发展史上少有的资源严重短缺的状况,海绵钛出现了罕见的有价无市现象,吨钛价格从过去的六、七万元风涨至20多万元,最高疯涨至30多万元。遵义钛厂、抚顺钛厂在这场罕见的海绵钛资源短缺特定条件下,获得了建厂几十年来都难以获得的效益,抓住了发展的机遇,积累了发展的资金,遵义钛厂更是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从2000吨跃上了万吨以上产能,成为全球仅有的几家万吨级海绵钛生产企业之一,并与宝钢集团等九家股东组建了钢钛结合的新万吨海绵钛生产企业(钢钛结合发展在美国、日本都有成功的典范)。据统计,从2004年以来我国海绵钛产能发展的速度每年是以80%以上递增,到2006年产量已达到18000吨,海绵钛企业如雨后春笋,由2004年的两家跃升到2006年底的20多家,这种形势还有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2007年还有一大批海绵钛厂相继建成并形成产能,我国的海绵钛总产能将远远超过其它几个海绵钛生产国家的总产量。中国海绵钛工业在这场罕见的资源短缺中发展突飞猛进,钛业人为此高兴,终于看到了中国海绵钛工业的发展与壮大。
可以说,海绵钛过热其实促进了中国海绵钛工业的快速发展,“过热”使我国海绵钛工业在两三年的时间内走上了大规模生产的路子,这让国外钛业人士惊叹不已啊。
海绵钛降温酝酿产业生机:钛成为替代品
2004年以来,海绵钛在迎来大发展的同时实际上已处于失控的局面,海绵钛已由供不应求转化为供大于求,2006年10月海绵钛价格从20多万元一吨跌至现在的10万元左右一吨,应验了事物发展中的物极必反之道理。由于前两年海绵钛的涨价过猛,导致了生产海绵钛所用的原材料也跟着“水涨船高”,加之另一领域生产钛白消耗的钛矿原料远远超于海绵钛所用的钛矿量,尽管至今海绵钛价格已跌至“半山腰”以下,但钛矿涨价仍是翻了两倍左右不见回落。不少海绵钛投资商在如今的海绵钛价格下已是骑虎难下:生产——面临微利甚至亏损,不生产——厂房设备已建设安装完毕也是亏损,有的可能还会血本无归,这就是残酷的无情的违反规律的报复。
记者在采访中,北方的一位投资商说,早知道海绵钛这么容易生产,早该几年前就着手建设投产,即使面临眼下残酷的竞争,已有两年赚钱的资本可以防范和抵挡。南方的一位投资商说,早知道海绵钛这么容易搞,就不该介入这个行业了。其实,南、北两个海绵钛投资商说起话来都很轻巧,不管是北方那家投资商也好,还是南方那家投资商也罢,他们手中的技术都是通过各种手段在北方的抚顺钛厂和南方的遵义钛厂以及在一些曾参与以上两家企业建设的科研院所那里获取的。也许正是遵义钛厂、抚顺钛厂当初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才导致了现在国内如此多的海绵钛“复制企业”,也许也正是生产技术的轻易到手,也才在短时间内导致了中国海绵钛产业的“春秋大战”,让不少新介入海绵钛行业的投资商陷入“孟姜女哭海绵钛”的尴尬局面。
车到山前必有路。海绵钛降温也是一件好事情,现在钛金属降价降出了新的市场,降出了发展的生机,降出了新的生存空间。以前人们就知道钛、钛合金的优越性能,只是因为价格太高用不起,对钛是可望而不可及。现在面对钢铁、不锈钢、铜等金属的大幅涨价,一些曾经用过钛金属、钛合金的企业重新在性能、寿命、价格的比较中认知,以为钛可以成为其替代品。的确,钛如同它的名字一样是一种具有英雄气概的金属,银亮,轻盈,坚牢。在化学上,大名鼎鼎的强腐蚀剂“王水”能够吞噬白银、黄金,以至把号称“不锈”的不锈钢侵蚀,变得锈迹斑驳,面目全非。然而,“王水”对钛却无可奈何。在“王水”中浸泡了几年的钛,依旧锃亮,光彩照人!有优异的抗酸碱腐蚀性;若把钛加到不锈钢中,只加百分之一左右,就大大提高抗锈本领。常温时钛在空气中稳定;因为钛具有密度小、耐高温、耐腐蚀等优良的特性,钛合金强度高,密度小,强度大,密度是钢铁的一半而强度和钢铁差不多;钛既耐高温,又耐低温。在-253℃—500℃这样宽的温度范围内都能保持高强度。这些优点正是太空金属所必备的。钛的合金是制做火箭发动机的壳体及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的好材料。钛有“太空金属”之称。由于钛有以上这些优点,加之现在降温后的价格已经比起金属铜、不锈钢等金属更为划算,一些行业也开始选择钛及钛合金做替代品。最近,不少民营钛加工企业的诞生正是对钛降温的厚爱,多家民营企业抛出的大额订单显示海绵钛在降温降价中降出了一片发展的新天地,钛的发展将在现有价格或约有升温中走出一条良性的健康的持续发展之路。
● 海绵钛过热迎来了产业的大发展,大发展构筑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 海绵钛降温酝酿钛产业发展生机,钛金属可能成为其它金属的替代品。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有色金属的发展可谓是在风起云涌中掀起了残酷的“春秋战国”之战,电解铝的过热曾导致全行业的亏损,接着便是一些在建的电解铝工程惨遭灭顶之灾。虽有前车可鉴,但能懂得前车之鉴者往往在高额利润下也会被刺激得头昏脑胀,2004年底以来,海绵钛产业的极度过热导致了一些短、平、快企业还未建成就步入到当年电解铝产业的后尘,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当然,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是呈两面性的,过热有过热的可取之处,降温有降温的好处可谈。海绵钛产业在过热与降温的交替之中,就给钛产业与其它产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可以说让金属与金属之间展开了一场比价、比性能、比寿命的在金属领域内的“春秋之战”。
海绵钛过热刺激产业发展:促使优胜劣汰
海绵钛过热为何会迎来钛产业的大发展,让我们细细分析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系。我国的海绵钛工业发展起步于1959年的抚顺钛厂,当年仅生产了8吨海绵钛。1964年三线建设中筹建我国规模最大、流程最全的专业化海绵钛厂——遵义钛厂,逢“文革”10年动乱,直到1970年9月17日才生产出第一炉海绵钛。随着海绵钛生产厂家的增加,1971年我国6个海绵钛厂,生产海绵钛1224吨。随着钛工业的艰难举步,国内海绵钛厂在大风大浪中逐步减少,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只有遵义钛厂、抚顺钛厂在艰难中生存了下来。1982年7月,由国家16个部门组成的全国钛应用推广领导小组成立后,我国海绵钛工业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尤其是遵义钛厂年产能已增长为2000吨。然而,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海绵钛工业再一次遭到狂风暴雨的打击,1994年遵义钛厂仅生产海绵钛444吨,抚顺钛厂几乎处于停产状态,这期间我国钛工业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才得以慢慢度过了艰难岁月。但此时日本、美国、前苏联的海绵钛企业已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生产规模都在万吨之上。
也许正是人们预测的那样,钛是二十一世纪必将崛起的第三金属。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全球经济的复苏,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伴随钛应用领域的进一步拓宽,海绵钛需求量逐步增长,尤其是2004年以来出现了世界钛工业发展史上少有的资源严重短缺的状况,海绵钛出现了罕见的有价无市现象,吨钛价格从过去的六、七万元风涨至20多万元,最高疯涨至30多万元。遵义钛厂、抚顺钛厂在这场罕见的海绵钛资源短缺特定条件下,获得了建厂几十年来都难以获得的效益,抓住了发展的机遇,积累了发展的资金,遵义钛厂更是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从2000吨跃上了万吨以上产能,成为全球仅有的几家万吨级海绵钛生产企业之一,并与宝钢集团等九家股东组建了钢钛结合的新万吨海绵钛生产企业(钢钛结合发展在美国、日本都有成功的典范)。据统计,从2004年以来我国海绵钛产能发展的速度每年是以80%以上递增,到2006年产量已达到18000吨,海绵钛企业如雨后春笋,由2004年的两家跃升到2006年底的20多家,这种形势还有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2007年还有一大批海绵钛厂相继建成并形成产能,我国的海绵钛总产能将远远超过其它几个海绵钛生产国家的总产量。中国海绵钛工业在这场罕见的资源短缺中发展突飞猛进,钛业人为此高兴,终于看到了中国海绵钛工业的发展与壮大。
可以说,海绵钛过热其实促进了中国海绵钛工业的快速发展,“过热”使我国海绵钛工业在两三年的时间内走上了大规模生产的路子,这让国外钛业人士惊叹不已啊。
海绵钛降温酝酿产业生机:钛成为替代品
2004年以来,海绵钛在迎来大发展的同时实际上已处于失控的局面,海绵钛已由供不应求转化为供大于求,2006年10月海绵钛价格从20多万元一吨跌至现在的10万元左右一吨,应验了事物发展中的物极必反之道理。由于前两年海绵钛的涨价过猛,导致了生产海绵钛所用的原材料也跟着“水涨船高”,加之另一领域生产钛白消耗的钛矿原料远远超于海绵钛所用的钛矿量,尽管至今海绵钛价格已跌至“半山腰”以下,但钛矿涨价仍是翻了两倍左右不见回落。不少海绵钛投资商在如今的海绵钛价格下已是骑虎难下:生产——面临微利甚至亏损,不生产——厂房设备已建设安装完毕也是亏损,有的可能还会血本无归,这就是残酷的无情的违反规律的报复。
记者在采访中,北方的一位投资商说,早知道海绵钛这么容易生产,早该几年前就着手建设投产,即使面临眼下残酷的竞争,已有两年赚钱的资本可以防范和抵挡。南方的一位投资商说,早知道海绵钛这么容易搞,就不该介入这个行业了。其实,南、北两个海绵钛投资商说起话来都很轻巧,不管是北方那家投资商也好,还是南方那家投资商也罢,他们手中的技术都是通过各种手段在北方的抚顺钛厂和南方的遵义钛厂以及在一些曾参与以上两家企业建设的科研院所那里获取的。也许正是遵义钛厂、抚顺钛厂当初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才导致了现在国内如此多的海绵钛“复制企业”,也许也正是生产技术的轻易到手,也才在短时间内导致了中国海绵钛产业的“春秋大战”,让不少新介入海绵钛行业的投资商陷入“孟姜女哭海绵钛”的尴尬局面。
车到山前必有路。海绵钛降温也是一件好事情,现在钛金属降价降出了新的市场,降出了发展的生机,降出了新的生存空间。以前人们就知道钛、钛合金的优越性能,只是因为价格太高用不起,对钛是可望而不可及。现在面对钢铁、不锈钢、铜等金属的大幅涨价,一些曾经用过钛金属、钛合金的企业重新在性能、寿命、价格的比较中认知,以为钛可以成为其替代品。的确,钛如同它的名字一样是一种具有英雄气概的金属,银亮,轻盈,坚牢。在化学上,大名鼎鼎的强腐蚀剂“王水”能够吞噬白银、黄金,以至把号称“不锈”的不锈钢侵蚀,变得锈迹斑驳,面目全非。然而,“王水”对钛却无可奈何。在“王水”中浸泡了几年的钛,依旧锃亮,光彩照人!有优异的抗酸碱腐蚀性;若把钛加到不锈钢中,只加百分之一左右,就大大提高抗锈本领。常温时钛在空气中稳定;因为钛具有密度小、耐高温、耐腐蚀等优良的特性,钛合金强度高,密度小,强度大,密度是钢铁的一半而强度和钢铁差不多;钛既耐高温,又耐低温。在-253℃—500℃这样宽的温度范围内都能保持高强度。这些优点正是太空金属所必备的。钛的合金是制做火箭发动机的壳体及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的好材料。钛有“太空金属”之称。由于钛有以上这些优点,加之现在降温后的价格已经比起金属铜、不锈钢等金属更为划算,一些行业也开始选择钛及钛合金做替代品。最近,不少民营钛加工企业的诞生正是对钛降温的厚爱,多家民营企业抛出的大额订单显示海绵钛在降温降价中降出了一片发展的新天地,钛的发展将在现有价格或约有升温中走出一条良性的健康的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