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北京理工大学先进能源材料及智能电池创新中心


来源:中国粉体网   乔木

[导读]  一文了解北京理工大学先进能源材料及智能电池创新中心

中国粉体网讯



中心介绍:


先进能源材料及智能电池创新中心研究团队以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前沿技术研究院(济南)、广东省高校创新团队(珠海)为依托,以绿色新型二次电池及关键材料研究为基础,主要开展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能源存储与转化、原位电化学表征技术、电化学理论计算等前沿创新研究。


团队在吴锋院士和长江学者陈人杰教授的带领下,专注于绿色新能源材料及器件的前沿基础研究及工程应用开发,突破现有仪器设备的功能限制,耦合材料制备、表征分析、器件研发、以及电池资源化再生,将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直接对接,缩短从新能源材料研发到器件应用、资源再生的进程,形成新能源二次电池全生命周期闭环。着力打造一条产、学、研深度融合,技术高效应用的发展路线,推动前期创新成果与关键技术的工程开发,满足新型产业对新能源的迫切需求,为国家在新能源及二次电池研发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加快培育新能源产业发展新业态。


研究领域:




中心围绕绿色电池关键材料及新型电池体系、退役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电池及材料失效分析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主要分为多电子高比能锂二次电池、低成本长循环钠离子电池、高安全功能复合电解质材料、低钴/无钴型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电池材料绿色回收技术及资源化再生等研究领域。为满足新一代智能电池器件的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能、电池新体系、电池资源化等一系列重要需求,进一步推动国家新能源二次电池技术的突破。


领军人物


中心由中国工程院吴锋院士担任高级技术专家顾问;北理工材料学院特聘教授陈人杰、李丽分别担任中心主任兼学科带头人、特聘专家,形成了包括领军人才、拔尖人才、优秀骨干、博士后等在内的多梯度创新团队,重点培养先进能源材料及智能电池的专门科研和工程技术人才。中心拥有各类高层次人才50余人,硕博比例高达90%以上。



吴锋,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杰出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清洁能源与动力领域主任,兼任国家高技术绿色材料发展中心主任,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理事长,教育部科技委委员,国家工信部新能源汽车准入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会成员、被国家科技部聘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新型二次电池项目连续三期的首席科学家(2002-2019)、Science合作期刊《Energy Material Advances》主编。


吴锋院士长期从事新型二次电池与相关能源材料的研究开发工作,主持了多项国家和国防科研项目。发表SCI收录论文60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100余项;主编出版学术著作2部,参编多部;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国家科技部授予的863计划突出贡献奖等16项省部级科技奖,获国际电池材料学会(IBA)科研成就奖、国际电化学学会(ECS)电池技术成就奖、国际车用锂电池协会(IALB)首次颁发的终身成就奖等4项国际奖,中国储能杰出贡献奖。连续担任14届中美电动汽车与电池技术研讨会共同主席和9届国际动力锂电论坛主席。


陈人杰,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前沿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先进能源材料及智能电池创新中心主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责任教授,理学与材料学部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普通高校高安全储能系统与智慧微网创新团队负责人。


主要从事新型电池及关键能源材料的研究,面向高能量密度电池新体系的构筑、电池安全性能的改善、功能器件的设计开发开展多电子高比能电池新体系及关键材料、新型离子液体及功能复合电解质材料、特种电源与结构器件、绿色电池资源化再生、智能电池及信息能源融合交叉技术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技部863计划项目、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中央在京高校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等课题,研制出能量密度从300Wh/kg到600Wh/kg不同规格和性能特征的锂二次电池样品,先后在高容量通信装备、无人机、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方面开展应用。


在Chemical Reviews、Chemical Society Reviews、National Science Review Advanced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Energy&Environmental Science、Energy Storage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4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获批软件著作权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先进电池功能电解质材料》科学出版社2020年出版;《多电子高比能锂硫二次电池》科学出版社2020年出版;《离子液体电解质材料》科学出版社2023年出版)。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6项。


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高等学校卓越青年科学家、中国工程前沿杰出青年学者和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李丽,现任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长期从事新型绿色二次电池关键材料设计、废旧电池回收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绿色二次电池衰减机理与失效分析等研究。在Chemical Reviews、Advanced Materials等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主编出版2部学术专著《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与回收技术》(科学出版社2020年出版)、《锂离子电池回收与资源化技术》(科学出版社2021年出版);参编5部学术专著、6项中国汽车及动力电池标准;获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5项。


研究成果


研究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973”、“863”计划、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在绿色电池新体系的开发及关键材料如纳米多孔电极材料和新型电解液材料的研究与工程化应用等方面有多年的工作积累;与国内外相关产学研单位建立了密切的联系,针对电池的相关机理、应用基础和共性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近年来团队发表SCI、EI收录论文400余篇,获得了100余项发明专利授权,先后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2005年)、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多项。出版《先进电池功能电解质材料》、《多电子高比能锂硫二次电池》、《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与回收技术》、《锂离子电池回收与资源化技术》、《离子液体电解质》专著5部。


参考来源:北京理工大学先进能源材料及智能电池创新中心官网、济南日报等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乔木)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推荐1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