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的比亚迪2022年赚了多少?年报揭晓


来源:中国粉体网   文正

[导读]  比亚迪2022年实现营收4240.61亿元,同比增长96.20%。

中国粉体网讯  3月28日,比亚迪发布2022年年度报告。年报显示,比亚迪2022年实现营收4240.61亿元,同比增长96.20%;归母净利润为166.22亿元,同比增长445.86%;归母扣非后净利润为156.38亿元,同比增长1146.42%。据测算,2022年比亚迪日赚约4500万元。


比亚迪营业收入构成


比亚迪主营业务包括新能源汽车为主的汽车业务、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业务,同时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积极拓展城市轨道交通业务领域。其中,汽车、汽车相关产品及其他产品业务的收入约人民币3246.91亿元,同比增长151.78%;手机部件、组装及其他产品业务的收入约人民币988.15亿元,同比增长14.30%;占本集团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6.57%和23.30%。


根据中汽协数据,2022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市占率达27%,同比2021年增长近10个百分点,行业龙头地位愈发凸显。比亚迪表示,依托技术创新与应用,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2022年销量节节攀升,实现了同比逾2倍的大幅增长,创下历史新高,成为中国乘用车销量第一的车企。


2022年,比亚迪坚持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两条腿、齐步走”,先后推出了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e平台3.0、CTB电池车身一体化和DM-p王者混动等颠覆性技术,助力自身业务实现跨越式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变革。在纯电动领域,比亚迪于5月推出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让刀片电池与车身结合更为紧密,使整车扭转刚度突破40000N·m/°,助力整车安全再升级,让燃油车的上限成为了电动车的下限。在插电式混合动力领域,比亚迪推出DM-p王者混动,进一步解决性能与效能之间的矛盾,兼顾极速、安全、高效三大极致用车体验,满足消费者不同场景下的用车需求。另外,比亚迪积极布局海外汽车市场,加速开拓欧洲、亚太、美洲等多个地区的市场,为当地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及服务。


二次充电电池方面,比亚迪持续深耕,技术规模国内领先,年内产品研发及产能提升进展顺利,助力传统电池业务稳步发展及储能业务不断开拓。此外,在保障自身动力电池需求的同时,比亚迪持续积极拓展外部客户,并于年内取得良好进展。


消费类电池领域,比亚迪主要客户包括三星、Dell等消费类电子产品领导厂商,以及科沃斯等全球领先的机器人专业智造品牌厂商。动力电池领域,比亚迪开发了高度安全的磷酸铁锂电池—“刀片电池”,更好解决市场安全痛点,加速磷酸铁锂电池重回动力电池主流赛道。储能电池领域,比亚迪在电网储能、工商业储能、家庭储能等应用领域逐步发力。


光伏业务方面,比亚迪拥有硅片、电池片、光伏组件、光伏系统应用等全产业链布局,打通能源从吸收、存储到应用的各个环节,将积极布局新技术,推动产品不断升级。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比亚迪加速新技术研发布局,进一步构建综合竞争优势,为行业的快速发展做好准备。


消费电子业务方面,比亚迪持续深化与大客户的战略合作关系,进一步巩固行业领先地位。比亚迪持续深入拓展北美大客户业务,不断提升自身在其供应链中的地位,核心产品的份额和出货量持续提升,新品类的结构件项目亦顺利导入量产,业务规模持续增长;比亚迪亦持续服务安卓客户,但由于整体智能手机行业需求趋弱,安卓业务收入受到一定影响。


新型智能产品业务方面,比亚迪智能家居、游戏硬件、无人机等产品出货量不断增长,业务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比亚迪表示,2023年,新能源汽车将延续强劲增长势头,渗透率亦有望大幅突破。比亚迪将继续深化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研发,公司于2023年1月正式发布“易四方”技术。“易四方”技术以四电机独立驱动为核心,从感知、控制、执行三个维度围绕新能源汽车的特性进行全面重构,为消费者带来极致安全、极致性能和极致体验的跨时代产品。凭借各领域的技术积累和综合协同优势,比亚迪未来将继续致力于新能源汽车技术突破创新和产品推广,积极推进传统汽车转向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变革。


此外,比亚迪将电动车产业链延伸到轨道交通领域,推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运量“云轨”和低运量“云巴”,为全球城市治理交通拥堵提供有效方案。


参考来源: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年度报告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文正)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推荐10

作者:文正

总阅读量:4049833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