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粉体网讯
学院简介
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我国最早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的单位之一,溯源于1952年开始招生的铸造和金相热处理专业(时属机械系)、1958年开始招生的硅酸盐专业(时属化工系)。1978年,浙江大学组建了我国高校中的第一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2014年7月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985年,在浙江大学建立了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纯硅及硅烷国家重点实验室(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前身)。2007年,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其中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2017年,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行列。
研究机构
材料学院建有半导体材料、材料物理、高温合金、功能复合材料与结构、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6个研究所和1个电子显微镜中心,并拥有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表面与结构改性无机功能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电池新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新型信息材料技术研究浙江省重点实验室、磁性材料浙江省工程实验室以及浙江省电子显微镜中心。
半导体材料研究所
半导体硅材料:主要研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用直拉硅单晶材料的生长、加工和缺陷工程,太阳能光伏硅材料的提纯、制备、缺陷和电池工艺中的材料问题,硅基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纳米硅(颗粒、线、管)的制备、表征和应用。
半导体薄膜材料:主要研究半导体薄膜材料的制备、性能调控及在能源领域的应用,着重研究ZnO薄膜的p型掺杂与和电致发光,高品质透明导电薄膜制备与应用,以及化合物半导体纳米结构材料可控生长与性能。
高温合金研究所
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的高性能结构材料,以材料性能与显微结构间关系研究为特色,深入开展先进高温合金及部件的优化设计、精密制备、性能调控等方面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研究。
功能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
主要针对新型结构与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开展相应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旨在建设成为新型复合材料领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材料物理研究所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信息功能陶瓷、纳米材料、非晶态金属材料、以及环境材料。研究方向涉及多铁性材料、微波介质陶瓷、储能介电陶瓷、大块非晶态金属材料、低维材料、纳米碳管及其应用、硬质薄膜、脱硝/脱二恶英材料等。
金属材料研究所
主要研究方向有:储氢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及电池技术,磁性材料,热电材料,金属功能材料,金属材料表面工程及材料加工工艺等。
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所
研究所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并举,以光电功能材料、纳米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材料工程控制,计算材料学等为主要研究方向。
浙江大学电子显微镜中心
主要以微观结构研究为主,建立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联,探索提高材料性能的新途径。
师资队伍
材料学院立足国际科学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建设需要,积极开展信息材料、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先进结构材料、材料微纳结构表征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工作。截至2019年年底,全院在编职教工140人,其中正高68人,副高48人。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
张泽院士
材料科学专家、晶体学家。1953年生于天津,1980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1983年获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硕士学位,1987年获博士学位。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泽院士长期从事先进材料的电子显微结构研究,特别关注显微结构与材料性能间关系的基础性研究。注重将原子层次显微结构分析与材料科学中重要问题相结合,系统研究解决了准晶、低维纳米材料等国际材料科学界的一些重要问题,取得了创造性研究成果。
杨德仁院士
半导体材料专家。1964年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198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材料系金属材料专业,1991年在浙江大学获半导体材料工学博士学位,1993年在浙江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后留校工作。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德仁院士长期从事半导体硅材料研究,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研究涉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用硅单晶材料、太阳能光伏硅材料、硅基光电子材料和纳米硅及纳米半导体材料等。
叶志镇院士
1982年1月浙江大学电机系学士,1984年10月浙江大学光仪系硕士,1987年12月浙江大学光仪系博士,1988年1月进入浙大材料系工作,1990-9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1994年12月晋升为教授,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志镇院士长期从事宽禁带半导体氧化锌等无机光电材料及关键技术研究,在ZnOp型掺杂技术与LED发光器件,ZnO透明导电薄膜与透明电子器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科研成果
材料学院立足国际科学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建设需要,积极开展信息材料、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先进结构材料、材料微纳结构表征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工作。先后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计划、863计划、支撑计划等众多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研究成果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并在SCIENCE、NATURE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2019年12月,据美国ESI对全球机构材料科学学科评估显示,浙江大学材料科学学科在全球高校中位居第10位。
2021年两项科研进展介绍
打开催化“黑匣子”,浙大张泽/王勇团队再登Science!
经过近五年的研究,浙江大学电子显微镜中心张泽院士团队的王勇教授联合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高嶷研究员、丹麦科技大学Wagner教授和Hansen博士等团队,在环境透射电子显微镜中,首次在原子尺度下一氧化碳催化氧化过程中观察到催化剂界面活性位点的可逆变化,并据此实现了界面活性位点的原子级别原位调控。这项成果对今后设计更好的环境催化剂、高效稳定地处理污染气体具有重要意义。
张泽院士团队王江伟研究员Nat.Commun.:晶格缺陷诱导金属的选择性氧化!
浙江大学张泽院士、王江伟研究员课题组与美国佛蒙特大学FredericSansoz教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潘志亮教授、天津大学罗浪里教授等人合作,利用原位高分辨透射电镜和第一性原理计算,揭示了FCC金属中共格孪晶界和层错诱导的选择性氧化行为,包括氧化物在缺陷交汇表面的优先形核与沿面缺陷扩散主导的逐层生长,成功将复杂的化学反应动力学过程在原子尺度可视化。
材料学院,秉承浙江大学“求是创新”校训,遵循学院“明德求真,精材成器”共同价值观,正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材料学科,致力于创造与传播知识、传承与弘扬文明、服务与引领社会,为我国乃至世界材料科学与工程的进步而努力。
信息来源: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黑金)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