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的院士盘点(二)


来源:中国粉体网   黑金

[导读]  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的院士盘点。

中国粉体网讯


唐明述院士




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1929年3月31日出生于四川安岳。1953年毕业于天津大学,1956年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研究生毕业。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混凝土工程寿命的研究。对影响混凝土工程寿命的重要课题碱-集料反应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创建的快速法已定为法国和我国标准,先后为众多大型混凝土工程鉴定集料碱活性,提出可靠的施工方案;研制的快速测定仪已获应用;近年来在京津等地发现大型混凝土工程碱集料反应而破坏的实例,已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所提碱碳酸盐反应的膨胀机理、碱集料反应分类等理论得到国际专家的重视;对用水泥处理核废渣、大坝用氧化镁膨胀水泥、钢渣微观结构的研究等在理论、生产、使用中均获成果。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碱集料反应”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顾真安院士




1936年11月生,江苏无锡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1958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无机工业系硅酸盐工学专业。技术(863)新材料领域功能材料专家组成员,国家英玻璃质量监督总工程师;现任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石英玻璃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1988年获国家人事部授予的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199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顾真安院士长期从事特种玻璃和光导纤维研究。系统地研究了稀土元素在石英玻璃和光导纤维中的光谱和非线性光学特性,率先在我国开展化学气相沉积掺杂(DCVD)、溶液掺杂和氢氧焰熔制——电熔成型两步法工艺技术的研究工作,完成了20多项国家科研任务,研制成功超低膨胀石英玻璃、耐辐照石英玻璃、掺铈石英玻璃、滤紫外石英玻璃、“三七”工程用石英玻璃和稀土石英光学纤维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材料,为激光、电子、兵器、航天等重点工程提供了关键材料,获得显著社会和经济效益。顾真安院士制订了我国石英玻璃工业科技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国家标准,指导重点企业产品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建立了我国唯一的石英玻璃研究所和国家石英玻璃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促进了中国石英玻璃工业的发展。目前他参与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项目,负责“建材非金属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以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建材工业”和“我国绿色建材工业发展战略”等课题研究,着重培养研究生。


陈懿院士




南京大学教授。1933年4月生于福建福州。195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催化剂、介观化学和材料方面的研究。提出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嵌入模型,对氧化物在其载体上的分散行为做出定量的描述,解决了多晶表面上空位以及阴离子所产生屏蔽效应的计算。阐明了溶液反应合成非晶态Ni-B粒子的机理,发现了制备Ni-P合金粒子液相反应的自催化本质,改进了溶液沸点附近回流加热的制备方法,提出了有效避开水解作用,获得类金属元素含量高的Fe-B非晶合金的固相化学反应方法。近年来,在纳米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其晶格氧的活动性与粒子尺寸和催化选择性的关联,低维纳米金属氮化物的制备及其场发射性能等方面都取得良好进展。专著有《穆斯堡尔谱学基础和应用》等。


冯守华院士




1956年生,中国无机合成与材料化学研究领域的杰出代表。197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1983年和1986年先后获得该校硕士、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冯守华院士一直从事无机合成与材料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在长期的科研探索中,系统地开发出三个系列二十余种全新微孔晶体,率先将温和水热化学应用于无机固体功能材料的合成,并在具有代表性的功能复合氧化物与复合氟化物体系获得突破。在水热条件下控制缺陷、混合价态、纳米粒子、无机螺旋链的生成、扩展水热合成技术等方面一直处于国际该领域发展的前沿。发现了单一元素三重混合价态、原子尺度整流器以及固相原位自氧化还原反应,揭示了功能无机材料和生物分子的水热生成规律。他的研究成果对推动新一代无机材料的合成与制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已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作为会议主席主持召开了第八届中国国际固体化学研讨会和第七届国际水热反应研讨会,为扩大该领域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张立同院士




1938年出生,材料学著名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61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曾任西北工业大学铸造教研室副主任、复合材料研究所所长。


在高温合金和铝合金无余量熔模铸工艺理论和制造技术、特种高温陶瓷、航空航天结构陶瓷及其复合材料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4项,省部级二等奖以上15项。先后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航空部先进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优秀党员”等光荣称号。2004年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所带领的团队被国防科工委授予“国防科技工业优秀创新团队”。


任詠华院士




于1985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化学系,1988年获该校博士学位。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


任詠华院士的研究领域涉及无机/金属有机化学、光化学与太阳能研究、超分子化学、分子功能等方面。系统地设计和合成了新的无机发光分子材料和化学传感器配合物;利用各种桥连配体,设计及合成了多种多核金属簇体系的发光材料;利用炔基在结构上呈刚性及线性排列的优点,设计了新型有机金属铼、铜和银的发光刚性棒材料;并以弱金-金成键相互作用作为开关的新概念,设计出可用作分子磷光信号传感器及光电开关的双核金冠硫配合物。曾获得英国皇家化学会世纪金奖等十多项奖项和荣誉,因在发光材料和太阳能创新技术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2011年获得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葛昌纯院士




浙江平湖人,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专家。1952年毕业于唐山交大冶金工程系,1952~1985年在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工作。1980~1983年获洪堡基金资助在德国从事材料研究。1986年至今在北京科技大学工作。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在第一线从事核材料、粉末冶金与先进陶瓷研究,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是国家一等发明奖“乙种分离膜的制造技术”第一发明人,是制造原子弹、氢弹关键材料——浓缩铀-235用复合分离膜的主要奠基人。他和赖和怡创建起我国第一个粉末冶金博士点,和钟香崇等创建起无机非金属博士点,发表论文450余篇,专利16项。他是我国粉末冶金奠基人之一、核反应堆材料和先进陶瓷开拓者之一。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当选为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2016年11月被中国金属学会授予“冶金科技终身成就奖”。


信息来源:中国工程院、东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青岛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科学网等。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黑金)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推荐9

作者:黑金

总阅读量:12138052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