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粉体网讯 近期曝光的煤制油罐车混装食用油事件,再一次将国内食品安全问题拉回公众视野。刚运送完煤制油等化工类液体的油罐车,不经任何清洗或消毒,直接装上糖浆、大豆油等可食用液体继续运输,最终流向我们的餐桌——日前,媒体曝光中储粮油脂(天津)有限公司和汇福粮油集团的混装运输行为,引发舆论关注。
化工油混装食用液体,形同投毒。而这些问题油的最终出处,就在你我的餐盘里。当这些含有重金属和苯等化工原料的食用油被人食用,轻则可能引发身体不适反应,重则可能导致慢性中毒、肝肾功能受损等不可逆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
图源:新京报
目前在食用油运输方面,我国只有一部推荐性的国家标准《食用植物油散装运输规范gb/t30354—2013》,其中提到“运输食用植物油应使用专用容器,不得使用非食用植物油罐车和容器运输”。尽管标准清晰、要求明确,但它并没有强制效力,对厂家约束力极其有限,因此留下了监管的模糊地带,变相地给罐车混装提供了“便利条件”。
食用油与每个人的日常饮食息息相关,食用油的质量也倍受关注。在食用油品质或掺假检测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中,采用较多的是硫酸显色法、电导率法、高效液相法、色谱法、核磁共振法等。这些方法都存在着前处理繁琐、检测周期长、成本高、需在实验室中操作等缺点,不利于现场、大批量的快速检测,无法满足大批量抽检和严格监控的需求。
近红外光谱区的波长范围是770~2500nm,其频率范围是13000~4000cm-1,该谱区承载的分析信息主要是分子含氢基团振动的倍频与合频特征信息。近红外光谱技术作为一项快速检测技术,在农业、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应用已相当广泛,在食用油分析检测方面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重视,为快速评价食用油的品质提供了可能。与传统分析方法相比,运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的检测模型不消耗任何化学试剂,便能达到快速准确测定的目的。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用油种类及掺伪掺假鉴别方面的应用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食用油种类繁多,然而食用油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现象十分普遍,且掺伪掺假手段较为隐蔽。近红外光谱技术通过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比较油脂的整体指纹特征,辨别各谱图之间的细微差别,以此达到油脂种类鉴别和掺假分析的目的。
近红外光谱技术用于食用油理化指标定量分析
为了提高生产、分析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替代日常分析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在近红外区,油脂的主要组分都有吸收,能够获得稳定的光谱信息,因此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用于油脂理化指标的定量分析。
色泽、酸值、过氧化值等作为评价油脂质量等级的理化指标,传统的分析检测方法具有误差大、消耗试剂多、操作复杂等缺点,而使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建立模型,可以实现对这些指标的快速、准确的定量分析。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用油特征指标检测方面主要表现在油脂碘值测定、脂肪酸组成分析等方面。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用于快速测定油脂的多项理化指标是可行的,且此类方法也已渐渐成为传统分析方法的补充和替代。此外,近红外光谱的优势又同时在测定油脂多组分上得到发挥,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于生产企业在线监测及检测机构快速检测愈来愈成熟。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用油产地溯源方面的应用
监管部门为维护食用油产品的品质及标识信息的准确性,产品溯源信息显得尤为重要。此外,随着食品贸易在世界范围内流通的增加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注明食品原产地信息,因此针对一些进口食用油的产地溯源渐渐成为研究热点。陈永明等运用近红外光谱光谱仪测定了3种不同产地的90个橄榄油的光谱漫反射特征曲线,通过构建的模型对不同产地的橄榄油样本进行预测,其能够快速地鉴别橄榄油产地。
小结:
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检测机构及监督检验现场检测如何能做到快速、准确,甚至无损检测成为越来越多分析方法开发者研究的热点。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用油种类鉴别、掺伪掺假分析、理化指标定量分析、产地溯源等方面已有大量研究,且取得了较好的验证结果,充分表明该技术在食用油检测分析领域具有很大的潜在应用前景。
参考来源:
朱雨田,李锦才等.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用油快速检测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耿响,杨丽芳等.近红外光谱快速检测技术在食用油领域的应用
首席商业评论、新京报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青黎)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