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产业还能挖掘哪些投资亮点?


来源:得厚资本

[导读]  由于新能源汽车对动力电池要求很高,必须具有高比能量、高比功率、快速充电和深度放电的特定性能,而且要求低成本、长寿命,因此锂离子电池成为最优选择。

中国粉体网讯  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50万辆,产销量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而动力锂电池是新能源汽车三大核心部件之一,在整车成本中所占比例高达40%,也直接决定着整车的性能。


由于新能源汽车对动力电池要求很高,必须具有高比能量、高比功率、快速充电和深度放电的特定性能,而且要求低成本、长寿命,因此锂离子电池成为最优选择。




看点01



正极材料是发展锂电池的关键实拍”打造真实效果


锂电池的构成


锂电池的核心材料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正极材料其中最重要的材料,不但质量比较大,而且成本在电池中的占比较高(通常为30%以上),技术门槛也是最高的;同时由于正极材料直接关系到电池容量和安全性能,所以在其他材料性能基本相似的情况下,锂电池的性能和分类通常取决于正极材料。




(1)钴酸锂是第一代商品化的锂电池正极材料,也是发展最成熟的正极材料,多用于3C电子产品。但是近几年来由于价格昂贵、安全性低、电容量有限,加上电子产品的缓慢发展,大有被替代的可能性;


(2)锰酸锂相对于钴酸锂而言具有成本优势,且安全性更高。但是其比容量仍然较低,而且并未解决低循环寿命的缺陷;


(3)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磷酸铁锂和镍钴锰酸锂等动力锂电池材料发展快速。相对于前两种锂电池,磷酸铁锂和镍钴锰酸锂的电容量有大幅度的提升,且循环寿命较长,安全性表现良好。


看点02


三元材料未来将成为主流


平时我们经常看到的新能源汽车比如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大多选择使用了磷酸铁锂电池。这种锂电池具备高稳定性、高安全性、高性价比等三大优势,而且量产技术成熟,是动力锂电池的首要选择,在国内已占据了较高的市场份额。


目前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仍然是动力电池的储能续航问题,在这一点上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展示了其高能量密度的独特优势。尽管目前三元正极材料成本较高、生产工艺尚不成熟,业内对其安全性的担忧尚未解除,但是仅仅通过改良现有的磷酸铁锂电池并不能够满足未来人们对于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的要求,只能通过实现三元正极材料的优化和量产来解决问题。我们所熟知的特斯拉汽车,使用的就是高电容量的镍钴锰酸锂三元锂电池。所以笔者认为在燃料电池无法解决稳定性和安全性问题的前提下,三元锂电池在未来将成为主流动力电池,甚至可能是独霸市场。


看点03


锂电池产业链的投资价值分析


目前全球锂电池市场以中国、韩国和日本为主。其中日本和韩国在锂电池产业方面起步较早,正极材料技术较为成熟;而中国受益于近些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动力锂电池行业得到迅猛发展,但在技术上仍然落后于日韩。


2005至2015年,全球锂电池市场规模从56亿美元增长到221亿美元,2020年预计将达到363亿美元。动力锂电池已成为锂电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锂电池产业还能挖掘哪些投资亮点?


锂电池产业上游为生产电池材料的矿产资源,主要包括锰、磷、钴、镍等各类金属材料和石墨碳化材料;中游为正极材料等电池材料和电芯;下游为各类锂电池成品。


那么,在锂电池产业链上我们可以发掘的投资价值在哪里呢?笔者分析如下:


1、对于锂电池行业来说,原材料的价格必然是制约锂电池发展的首要因素,而且目前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现象。但是由于矿产开发行业资金密集和国有垄断的属性,并不适合进行股权类投资;


2、由于国家对于锂电池的支持力度很大,很多上市公司和国企涌入动力锂电池设备领域。诚然其中很多企业拥有成熟的生产技术和市场经验,但是因为锂电池的技术门槛不高、电池材料成本占比过高的原因,其产品毛利率较低,大多数企业的净利率甚至不到8%,投资价值不高;


3、电池材料尤其是正极材料是发展锂电池的关键技术。锂电池发展至今日,其正极材料仍然存在着一定技术瓶颈,尤其是电容量高与安全性能产的优势还未充分发挥出来。随着国家补贴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的能量密度和续航里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磷酸铁锂电池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国内锂电池厂商纷纷开始转型研发能量密度更高的三元正极材料,未来三元材料电池发展空间极大。所以综合考虑分析,笔者认为锂电池材料尤其是正极材料才是产业链中最具创新性和最有投资价值的领域。

推荐13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