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料】特斯拉新一代锂离子电池“2170”的神秘面纱即将揭开!


来源:雷锋网

[导读]  全世界最高密度而且最便宜的电池:高性能的圆柱形2170电池单体直径为21mm、高度70mm,相较于此前特斯拉使用在Model S/X上的“18650”型号电池更细长,同样是联合日本松下电子研制。

中国粉体网讯  据来自特斯拉的最新消息,特斯拉和松下新年伊始已在超级工厂开始量产锂离子电池单体,此类电池将用于特斯拉的储能产品和Model 3中。

特斯拉的愿景是通过日益平价的电动汽车以及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储存,推动世界向可持续能源转型。据了解,2170电池单体在201612月开始试生产。可在最低生产成本下以优化形状系数为电动汽车和能源产品提供最佳性能。


高性能的圆柱形2170电池单体直径为21mm、高度70mm,相较于此前特斯拉使用在Model S/X上的“18650”型号电池更细长,同样是联合日本松下电子研制。这些电池将用于特斯拉Powerwall 2Powerpack 2能源产品中(前者是家用电池,后者是商用电池包)

不过“2170”电池最引人关注的,还是其将会使用在特斯拉新车Model 3的电池包中,这一批量产已经确认将在今年二季度开始。到2018年,超级工厂每年将生产35千兆瓦时的锂离子电池,接近世界其他所有锂电池产量的总和。

特斯拉CEO Elon Musk曾表示,“这将会是全世界最高密度而且最便宜的电池。”但没有任何数据为证。 不过接下来的一场展览交流会应该会有更多的爆料。特斯拉电芯供应链及商业发展首席负责人Kurt Kelty及其电芯研究合作伙伴——来自戴豪斯大学的Jeff Dahn将携手出席3月份在美国劳德代尔市举行的国际电池研讨及展览会。


Kelty是特斯拉顶尖的电池科学家之一。上世纪90年代,他亲自创立松下美国电池研发中心并担任负责人,该机构作为松下日本电池研发中心的海外分支存在。2006年,他离开松下,加入特斯拉,并开始领导其电池技术的研发。在他的努力下,特斯拉成功与松下签订了数十亿美元的电芯供货协议。

如今他作为特斯拉电芯供应链和商业拓展的首席负责人,将在322日的研讨会上作题为“Gigafactory的原材料及电芯产品”的演讲。

资料显示,“这场演讲将向外揭秘Gigafactory新电池的材料源以及可持续材料源的现状。另外,已投产的使用了新电芯的能源产品PowerwallPowerpack也将被拿上台面进行讨论。”

另一位参与分享的大牛是Kelty的同事Jeff DahnDahn在戴豪斯大学领导了一支电池研究小组,其与特斯拉的合作始于去年。在与特斯拉合作前,Dahn的小组与3M公司的20年研究协议正好到期。

Jeff Dahn

Dahn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以及寿命上,从而压低特斯拉电动汽车以及储能产品的成本。

此前他一直从事三元层状材料(NMC)锂离子电芯(特斯拉优选的电芯化学工艺)的研究。他的演讲主题为“锂离子电池中令人惊艳的化学反应”——将讨论如何停止有害的化学反应从而提升其可用性。

事实上,提升三元锂离子电池的运行电压对于拥有更高的电池能量密度非常重要,而这也会让电解质与电池阳极在高电压下起反应。简单的试验表明,这类反应对于电池阳极伤害极大…… 而这次演讲将会探讨如何终结这类有害反应,让三元锂电芯能在高电位状态下优雅的运行。

特斯拉之所以获得巨大的成功,是因为其掌握了超强的电池管理技术,正是这个技术,特斯拉才能成为世界上首家工程量产电动性能车的公司。

(特斯拉采用的三元锂电池组)

因为电池管理技术厉害,特斯拉就敢于把7000多块高密度高危险的钴锂电池给并联在一起,通过电池管理技术去保证电池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与其他厂商的电池技术相比,特斯拉用较小重量的电池实现了获得比较大的电量,从而保证了比较长的续航旅程,同时还实现了很不错的加速性能,所以说电池管理是特斯拉的核心技术优势。而就目前而言,还没出现能超越它的量产车。

电池可谓电动汽车的命脉,这也是特斯拉重视其技术研发的原因。当然,Elon Musk的野心远不止于电动汽车,而是更庞大的可持续能源计划,电池依然是重中之重。

通过特斯拉内部人士的这两场分享,特斯拉新一代锂离子电池“2170”的神秘面纱很快就会揭开,这也是特斯拉展示实力的机会,新一代锂离子电池“2170”究竟会如何,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推荐11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