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颗粒测试技术研究工作奠基人:胡荣泽教授


来源:中国粉体网   寂静

[导读]  在颗粒测试的研究道路上,胡教授几乎穷尽了大半生的时光。几十年来潜心颗粒学的研究工作,胡教授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并在颗粒界享有很高的威望。他是颗粒界的楷模,但是行事却极其低调。听熟悉他的人说,他平日里特别朴素,待人和蔼可亲,没有半点教授的架子。

中国粉体网讯  第一次见到胡教授是在今年十一月份举办的非金属矿“达沃斯”论坛上,尽管早已过了退休年龄,胡教授依然为粉体事业到处奔波。从论坛开始到论坛结束,一直坐在第一排最靠前的位置。我中间开过几次小差,没有一次发现胡教授不是在认真听会的。


在早些时候见过一篇关于胡教授的采访,他说退休以后,自己连对以前的工作做个总结的时间都不曾有。不得不说,在胡教授身上,我看到了一个老科学家对自己事业所怀有的那份赤子情怀。


再回首,似水流年



胡教授演讲


胡荣泽先生是浙江奉化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39年出生,1961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工作,直到1999年退休。


1961-1986年,参加多项国家重大军工课题,特别是分离膜专题,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其它项目也多次获省、部级科技奖项。


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参加国家高科技863项目,任“新材料监测评价技术”专题组长以及“超微颗粒的表征与评价”等课题组长,获国家科委和新材料领域专家委员会的表彰和奖励。


80年代开始研究纳米颗粒(当时称超微颗粒)基本特性,90年代又参加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小金属颗粒的电子结构”和“有序金属间化合物的电子结构和材料物性的研究”两个项目,发表有关原子团、量子尺寸效应等方面论文多篇。


一生一颗粒

 

胡教授生活照


在承担国家等重大项目的基础研究的同时,胡教授在材料性能测试,特别是颗粒性能测试方面还进行了许多应用研究,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先后主持或与外单位合作研制成我国第一台热解吸色谱仪、第一代气泡大孔分布测试仪、第一代Fisher仪,这些仪器无论从仪器的结果还是方法原理上,都有很多独到之处,60年代末,胡教授在国内外已有一定著名度;


1975-1977年,主编了我国第一本粒度和孔径测试方面专著,即《粉末颗粒和孔隙的测量》,该书详细论述了国内外各种粒度测试方法,是中国粒度测试技术的启蒙教材;在国际上首次推导出精确的气泡测量大孔分布的解析公式,和沉降分析粒度的线性代数式,为孔和粒度的精确测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1979-1980年,制订“粉末流动性”国家标准,担任技术指导,该标准采用国产金刚砂替代国际上资源已贫乏的土耳其砂作为标准样品,大大提高了标准的适用性,该项目获有色金属总公司科技进步奖;


1984年开始,系统的研究了颗粒性状表征,提出了Fourier级数的对称谱概念,实现了可定量的统计描述一种粉体的整体颗粒形状,这比以往仅对单个颗粒的形状描述前进了一大步,为此还研制成我国第一台TV图像分析仪,并重新定义了颗粒表面粗糙度概念;


1987-1990年,研究了超微颗粒一次粒度测量方法,巧妙的解决了超微粉不好分散的难点,并与其他三种测量方法进行比对,其中穆斯堡法为国内首创;


1989-1990年,完成了“平均径的矩理论”和“适合多孔体的气体吸附方程”两篇有创意的论文;


1988-1992年,研究分维表征超微粉的团聚性,解决了分形的测试问题,这在国内外也是第一次;


1990-1995年,完成的863课题“非氧化物超细粉氧含量与分析方法研究”,方法具有独创性,获冶金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发明四等奖。


忆往昔,峥嵘岁月 


胡教授热心组织学术动和公益事业


1986年中国颗粒学会和2007年北京粉体技术协会成立,胡教授都是主要组织者之一,并在此后组织了数十次各类全国性学术会议;


1988年,在国内联合中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二位校长在国内率先组织全国超微颗粒学术研讨会(长沙),接着于1991年(武汉)、1995年(珠海)召开第二届和第三届研讨会;


1990年,创办《颗粒测试通讯》内部刊物,后与《粉碎工程》合并,1994年改为《粉体技术》,1999年正式有了刊号并定名《中国粉体技术》(双月刊);


1993年,第一次组织全国粒度仪量值比对实验活动,之后又连续举办两次量值对比实验活动,量值比对实验活动对提高国内外粒度仪的品质起到了有力促进作用;


1997年,在北京第四届全国超微颗粒学术研讨会上,建议学会成立了超微颗粒专业委员会;


2003年,以中国颗粒学会和中国粉体工业协会(筹)名义,与上海环球展览有限公司合作,组织召开第一届国际粉体工业/散装技术展览会,到2014年已组织12届,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粉体工业与散装技术展览会;展览会期间期间,多次主持召开学术交流会或颗粒测试技术培训班。


后记


在颗粒测试的研究道路上,胡教授几乎穷尽了大半生的时光。几十年来潜心颗粒学的研究工作,胡教授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并在颗粒界享有很高的威望。他是颗粒界的楷模,但是行事却极其低调。听熟悉他的人说,他平日里特别朴素,待人和蔼可亲,没有半点教授的架子。 


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很难用荣誉来说明。撇开他的成就,回归到生活,他只是一位77岁高龄的老人,本该是“颐养天年”之龄,他依然为颗粒工作奔波着。祝福这位在颗粒领域不断探索的老先生,也祝愿他心心念念的民族工业早日繁荣昌盛!


附录:


曽担任职务


中国颗粒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颗粒测试专业委员会主任 

北京粉体技术协会理事长

中国粉体工业协会(筹)理事长 

《中国粉体技术》杂志主编


主要成就


国家发明一等奖、二等奖  

国防科工委军功章一枚 

国家科委的表彰奖状和国家发明四等奖  

国防工办成果奖和湖南省科技大会奖  

冶金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论文及著作


发表论文:《超微颗粒制备科学与技术》、《超微粒子量子振动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评述》、《CSR-98型彩色图像粒度分析仪在定量金相上的应用》、《氢原子的量子理论》、《含自旋轨道相互作用的氢原子精确量子论》、《含自旋-轨道相互作用的碱金属原子的精确量子论》等200余篇。


出版著作:主编3本(包括《2003年中国粉体工业年鉴》、《粉末颗粒和孔隙的测量》等),合编4本,合译1本(美国金属手册第x卷:粉末冶金)。


推荐9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